• 欢迎访问深圳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深圳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主。

联系我们:  0755-23224485

距4月自考报名已经开始

距2024年4月考试时间15

考生服务:

  • 考试交流群|
  • 自考培训平台|
  • 所在位置:深圳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深圳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押题资料

    2021-06-23 10:31:26   来源:深圳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下面深圳自考网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深圳自考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押题资料”的相关信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第一部分

      先秦部分

      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文学发展而

      言,先秦作品产生的时间主要是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韵文有《诗经》和楚辞,散文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诗经》

      知识点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时间的305篇作品。当时人们把它称之为“诗”或“诗三百”。汉代,汉武帝把《诗经》尊为“五经”之一,故称《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有十五国风,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贵族和官吏的朝会燕飨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诗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包括记叙和描写;比是打比方,有比喻和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三者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诗经》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知识点二《君子于役》(泛读)

      1、选自《诗经·王风》。君子:妇女对丈夫的敬称。

      2、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热切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写作特点全诗是农妇的内心独白。在疑问的语气中既有殷切的期盼,也有无可奈何的凄苦,“如之何勿思”,用反问强化思念之情,朴实的语言将思念之情表达真切。

      4、写景分析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晚归图,太阳下山,鸡儿进窝,牛羊归来,正是劳动结束,一家人团聚的时光,然而“君子于役”,无法归来。这就渲染了思妇的孤独凄苦的氛围,也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

      知识点三《蒹葭》(精读)

      1、选自《诗经·秦风》。蒹葭:泛指芦苇。

      2、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诗中的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浑然一体,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虚实相生,秋景、秋水,为眼前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至于“所谓伊人”,若有若无,则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

      3、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及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章共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情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愈来愈清晰,却可望而不可即。

      4、“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蒹葭》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即境界深远,意在言外。伊人“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那种执着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情感。

      知识点四《氓》(精读)

      1、选自《诗经·卫风》。氓:古代女子对男子的通称。这里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称呼,含有鄙薄之意。

      2、主题思想及表现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女主人公在被遗弃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表达悲愤与决绝的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诗中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变化紧密结合,故事情节与人物思想感情同步发展,虽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女主人公的形象,及与女主人公相对比的的“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刚毅的一面。其性格随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氓”婚前信誓旦旦,婚后言行粗暴,忠诚是假,虚伪是真。“氓”的欺骗与虚伪、以怨报德与女主人公婚前的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被休弃后变为成熟、理智、冷静、刚强形成鲜明对比。

      4、艺术特点:比兴手法及喻义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两人情爱之深;

      ②“桑之落矣黄而陨”,比喻由于男子负心,爱情失去光泽;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反比男子坏到极点,简直无

      所约束。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知识点五《采薇》(泛读)

      1、选自《诗经·小雅》。

      2、主题思想这是戍守边境、抵抗玁狁(外敌)侵扰的战士

      回乡时的歌唱,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家念归的真实情况。

      3、写作手法及主要内容

      运用倒叙手法。一、二、三章回顾军中饥渴劳苦、盼望归去的情景,四、五两章

      回顾前线戎马倥偬、时刻戒备、奋战不息的实况,最后一章才是归途中的感慨和

      悲喜交加的心情。

      4、重点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歌末章之佳在于情境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与春,构成鲜明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长久。

      第二部分

      先秦历史散文

      知识点一《左传》概述

      1、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是鲁国的国史,据传为孔子所作。

      2、《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因为是对孔子《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传,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3、《左传》与同样对《春秋》进行补充说明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以补充史实为长,也最有文学性。

      4、《左传》记事以《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并触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5、艺术特色:

      《左传》善于用简括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事件,用较少的笔墨刻画人物的性格,尤其擅长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和记录使臣的应对辞令,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1)《左传》的文学特点是擅长记事,尤其善于叙写战争,往往详于前因后果,略于战事本身,《秦晋崤之战》是较典型的一篇。

      (2)《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姜氏、共叔段各自的个性都很鲜明。在战争叙写中,也注意呈现人物面貌,《秦晋崤之战》中,蹇叔、秦穆公的性格特征都有生动表现。

      (3)《左传》记言的特色是清晰而富有论辩色彩。

      知识点二《郑伯克段于鄢》(精读)

      1、《春秋》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件事情的前后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叙。点明了郑庄公与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间矛盾的由来,叙述了互相间争夺权位、明争暗斗,直至兵戈相见、一决胜负的经过,还描写了郑庄公与母亲解决矛盾的余波。故事曲折生动,刻画细致入微,客观上展示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调和的冲突。

      2、全文成功地刻画了郑庄公的形象。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至于武姜的偏心自私心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表现。

      知识点三《秦晋崤之战》(泛读)

      1、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后,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晋崤之战的远因。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2、《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蹇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秦国方面,蹇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3、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蹇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先轸“不顾而唾”,写其怒形于色,十分传神。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人物的言辞也很生动,如文赢为三帅请命之措辞婉转,皇武子辞秦三将之委婉巧妙,孟明与阳处父在河边的对话,也极富戏剧性。

      知识点四《邵公谏厉王弭谤》(泛读)

      1、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按国别编排,汇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部分史料,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共五百多年。《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近人则多认为《国语》是战国初期学者根据春秋时代的史料整理而成。《国语》以记言为主,主要通过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以反映治乱兴衰,对各国历史的记载很不均衡。《国语》的文学价值虽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故事生动,言辞委婉风趣,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对后世散文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841

      年举行起义,将厉王流放到彘地,拥戴周公、邵公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政治。这一次国人起义,显示了人民力量的不可抗拒,倒行逆施的暴君终将自食其果。

      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3、文章主要部分是邵公对厉王的劝谏。这段谏辞的中心是陈说堵塞言路、禁绝批评的严重危害,对厉王迷信暴力与王权的谬误敲起警钟。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态度;再列举古代各阶层人士进谏的情况说明君王听政,必须听取民众意见;然后通过比喻说明民众的议论正是执政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最后归纳出言路不可堵的结论。文中叙事为谏辞服务,谏之前着重渲染无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厉王弭谤的沾沾自喜;拒谏之后“国人莫敢出言”终于“流王于彘”,这就清楚地交代了“谏弭谤”的前因与拒谏的后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4、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另外,多

      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知识点五《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泛读)

      1、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战国策》原有多种名称,杂记战国时期的有关史事,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加以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主要内容是记叙战国时代一批谋臣策士的言论与活动,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叙事形象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说理透辟言辞犀利,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在战国七雄中,有条件统一全国的主要是秦国和楚国,于是出现了连横与合纵两种不同的策略,当时的局面是“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一批策士应运而生,或者主张合纵,或者主张连横,游说诸侯各国。他们称为纵横家,苏秦、张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辩,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了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4、苏秦的游说之辞是文中的重点。苏秦的说辞,不以抽象的概念来阐明观点和策略,而是引证古今,通过具体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形象地显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善用铺陈排比以夸大其辞,气势逼人地剧谈雄辨,力图煽动对方。文中详写对秦惠王的游说,略去对赵肃侯的游说,避免重复,繁简得宜。

      5、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知识点六《鲁仲连义不帝秦》(精读)

      1、在秦围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即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2、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陈利害,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反受其害。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第三部分

      知识点一《论语》及孔子概述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使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主张“正名”,提倡德治,讲求“孝、义、忠、信”。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整理过《诗》、《书》、《易》、《礼》等古籍。对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了增删润色。儒家学派创始人。

      知识点二《侍坐》(精读)

      1、选自《论语·先进》。

      2、主要内容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3、孔子人物形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个性,及本文表现手法

      (1)孔子:不以师长自居,理解学生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2)四位弟子: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通过人物的言语、神态、动作表现出来,用词准确精炼,记叙逼真而传神。

      4、曾皙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①有的说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仪式,即“雩祭”,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②有的认为,孔子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到处碰壁,周游列国,备受冷遇,不免有愤世嫉俗之情。曾皙希望过淡泊的生活,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因此得到孔子赞许。(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重点语句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孟子

      知识点一孟子概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孟子》七篇。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扬人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在《论语》基础上发展为对话体。孟子知言善辩,援譬说理,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人生理想。提出“民贵君轻”说,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知识点二《齐桓晋文之事》(精读)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实现“王道”,显得过于天真。

      3、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的过程以推行王道为中心,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据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提出富民与教民的具体方案。对话中,孟子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种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

      4、说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义(孟子善用譬喻)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

      5、《齐桓晋文之事》是怎样展开论辩的(孟子长于说理)推理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颇有说服力。

      6.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

      (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7、典故、成语

      君子远庖厨;缘木求鱼(喻指以武力手段去称霸);明察秋毫;寡不敌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8、文章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知识点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泛读)

      1、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主旨内容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弟子公孙丑讲论“不动心”,要有坚定心志时提出来的。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孟子还谈到志与气的互动:心志专一会带动气,气的凝聚也会影响心志的变化。

      3、什么是浩然之气,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意气情感的最高境界,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它和道义相伴而行,是义的长期积聚产生的。浩然之气充沛会使人眼界高,立场稳,心不动,气不馁。浩然之气产生于人们心中,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躁盲动。

      4、说理方法

      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如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墨子

      知识点一墨子概述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者。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与儒家学派相对立,都是当时的显学。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实录,现存五十三篇。有些论说文有明确标题,中心突出,逻辑性强,但语言极为质朴。

      知识点二《非攻(上)》(泛读)

      1、《墨子·非攻》有上中下三篇,内容相同,文字略有差异。

      2、墨子的核心思想

      “兼爱”“非攻”。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3、论证方法及特点

      设喻论证,逻辑性强。以偷窃、杀人为喻,有力地说明“攻国”危害之大,不义之深。再以黑白甘苦为喻,说明天下君子混淆是非,别有用心。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判为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庄子

      知识点一庄子概述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人。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稳定性,主张摒弃知识,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中去。身处乱世,不愿同流合污、积极入世,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现象。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依托。

      知识点二《逍遥游》(泛读)1、选自《庄子·内篇》。本文是《庄子》首篇。逍遥游:是不受时空限制和一切条件制约的绝对自由。惠子:宋国人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境界的三个层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主题思想(逍遥游的意思)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意思是,顺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依赖于外界任何条件,遨游于天地之间;泯灭物我界限,不要名声,不需事功,进到忘我境界,无所拘束,自由自在。这在哲学上是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4、结构特点

      以“大小之辩”作为全文行文线索,开头从鲲鹏的变化,引出一连串的寓言故事形象,层层推进,步步蓄势,最后推出无待逍遥游境界,点名全篇主旨。后三段对文章主旨进一步说明,文章看似扑朔迷离,其实自有章法。

      5、艺术手法及特点运用卮言、重言、寓言是《庄子》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法。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鸟兽昆虫大到鲲鹏,小到蟪蛄,上古传说人物,如尧、许由,以及藐姑射山的神人等。

      《庄子·天下》中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意思是以变化多端、无头无尾的支离之语串联发挥,借用古人的话以取信于人,表示真实,以寓言故事进行阐述。“若夫乘天地之正”一段,点明题旨,承上启下,即为卮言;引《齐谐》和《列子》“汤之问棘”一节,为重言;鲲鹏变化、尧与许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资章甫、龟手之药等,均为寓言,其中有民间故事,也有神话传说。

      6、文学特征

      语言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多用比喻和寓言,使文章说理生动具有感染力。

      7、成语

      越俎代庖,大相径庭,大而无当。

      荀子

      知识点一荀子概述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制天命而用之”。持“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立法并重,王霸并用。学生李斯和韩非。荀子散文以论说见长,论证严密,文风朴实。有用楚民歌形式写成的诗篇《成相

      辞》,另有《赋篇》等,对赋体创作有开启之功。今存《荀子》三十二篇。

      知识点二《劝学》(精读)

      1、选自《荀子》。

      2、主旨内容

      是一篇完善的议论文,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全文围绕“劝学”的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境,要以“全”、“粹”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3、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评价荀子提倡的

      学习方法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4、说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5、文中比喻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

      全文用了四十七个比喻。有的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蓬生麻中、草木稠、禽兽众等;有的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楫等;有的以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6、写作方法

      文中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富有节奏感。文中引《诗经》语句证明论点,即所谓引成词以明理,后称之为引经据典。

      7、重点语句及成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

      韩非子

      知识点一韩非子概述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学生,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提出法、术、势三者集合的学说,主张君王乘威严之势,操制人之术,以法治天下。注重参验考实,提倡耕战,强调严刑峻法。其思想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子》五十五篇,基本为韩非本人所著。文章分析透辟,论证充分,切合事理,锋芒毕露。其中《说林》上、下和内外《储说》,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

      知识点二《难一(节选)》(泛读)1、选自《韩非子·难一》。

      难:诘难辩驳。韩非子取历史传说中的故事与文论加以辩驳,从而阐发法家治国为政的思想。这种写作手法,后来形成一种论难文体。

      2、主旨内容

      宣扬法家的思想与观点,强调思维必须尊重矛盾定律,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批判儒家的思想。采用诘难反驳的方式逐层推进,指出儒家赞美的“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都是荒诞不实之辞,前者不明事理,行赏失当;后者既是逻辑混乱,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写作及说理方法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针对性强。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以寓言故事进行说理,如“守株待兔”说明不能因循守旧,“鬻矛与盾”的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说明以法治取代人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寓言、成语

      守株待兔、鬻矛与盾。

      第四部分

      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后期楚国人。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内政上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坚持连齐抗秦,统一六国。后遭小人谗言被流放,投江殉国。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楚民歌、楚文化基础上,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创造骚体这一新诗歌形式。宋代黄伯思称之为”出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作品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韵律铿锵,地方色彩浓郁。其浪漫主义风格对文学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品,编成《楚辞》。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离骚》

      1、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解释为遭受忧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即《大招》中的“劳商”,古代乐曲名,类似于“九歌”、“九辩”,用于篇名。"离骚”本身的意义,即“牢骚”。

      2、《离骚》层次结构及内容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大部分和结语。第一部分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第二部分写诗人在想象中的追求与幻灭;第三部分写诗人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结尾表达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与楚国的现实政治决裂的心情。(教材节选为第一部分)

      3、思想内容及展现的作者品格

      (1)思想内容:诗人既有“内美”(世系、身世、气度),又有“修能”(后天培养的才干),希望辅佐君王,但君王昏聩不明、党人为非作歹,诗人依然无怨无悔,正道直行,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对党人为非作歹的深恶痛绝,对楚王听信谗言的痛心疾首,对自己所培育的人才变质倍感痛心。

      (2)作者品格: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深沉的爱国精神及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4、《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5、分析本诗中象征手法及其表现的意蕴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养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说成是众芳芜秽。整体的象征被称为“香草美人”,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局部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推进。

      6、主要词句(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灵修”是指楚王。

      (2)美人:喻指楚怀王;

      (3)彭咸:相传是商代的贤大夫。《湘夫人》(泛读)

      1、选自《楚辞·九歌》。本篇与《湘君》是祭祀一对湘水之神的乐歌。

      2、《九歌》

      《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加工创造的一种浪漫主义诗篇。共十一篇,分别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祭祀由巫演唱)、《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思想内容

      《湘夫人》是写湘君思念湘夫人,通过描写生离死别、无缘会面的忧伤情景,表现了高尚的情操、执著的追求和热情的向往。

      4、人物形象的刻画

      诗中湘君的形象是通过心理活动刻画的。“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是直接描述他的忧伤。“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是用动作神态表现期盼与失望。“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是用反常景象表现焦虑不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通过景物和环境描写表现他惆怅凄迷之情。筑室水中的种种精心布置和优美陈设,则表现了他的期待与热情。

      5、帝子、公子指湘夫人。

      《涉江》(泛读)

      1、选自《楚辞·九章》。《哀郢》和《涉江》分别记叙了屈原流放江南的两个

      段落。(屈原流放江南分两个段落一说,由清代蒋骥提出)

      2、主旨内容

      是屈原流放楚国江南地区所作,记录了流放的行程,描写了流放地区的环境和氛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惧艰难困苦、打击迫害,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

      3、人物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孤独、伟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穿戴与众不同,理想境界是与古代圣王同游,意志坚定,执着顽强。诗中“余”和“吾”用了十七次,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感情色彩,以此突出个性特征。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

      秦汉文学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学随之进入新阶段。然而,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与韩非同为荀子学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秦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作。此外尚有《论督责书》、《自罪书》以及多篇刻石文传世。

      《谏逐客书》(精读)

      1、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

      韩人郑国到秦国修渠灌田,其实是以此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事发后,秦国大臣建议秦王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故上书劝谏。秦王被说服后废除逐客令,李斯恢复官职。全文紧扣逐客以论说其错误,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有利于秦王接受。且李斯还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利害关系,使秦王接纳其意见。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

      秦之强大与客卿密不可分。

      3、本文论证方法(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一是浓墨铺陈,列举事例。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欢的大量生活享用,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二是扣住事实,正反对比,层层深化。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4、艺术特点

      铺排时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大量使用对偶,使文章整齐而富于变化,增加语言韵致。

      5、重要段落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贾谊

      贾谊,先得汉文帝信任,后遭权贵记恨排斥,被汉文帝疏远。著有《新书》十卷,名篇如政论文《过秦论》,辞赋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过秦论(上)》精读

      1、选自《新书》。过秦,意思是论述秦的过失。

      2、主旨内容:总结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论述方式及效果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分析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是一篇“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大量人名形成排比;对偶句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同时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作者借鉴赋的手法,行文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语言上的生动气势。

      5、对比手法的特点

      全篇采用对比手法,加强了文章说服力。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6、重点词句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中“山”

      指“崤山”。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是秦孝公。

      (3)陈涉“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陶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

      第五部分司马迁

      知识点一司马迁及《史记》概述

      司马迁,字子长。汉武帝时人,父死继任太史令。为李陵辩解,得罪下狱,被处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博学多能,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少卿书》和《悲士不遇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知识点二《报任安书》(泛读)

      1、一名《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书信,“报”是回答的意思。任安,字少卿。

      2、思想内容

      司马迁一方面自述了李陵之祸以及自己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将自己封闭压抑的情怀尽情倾吐;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虽苟且偷生,但忍辱负重,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未竟的事业。

      3、写作特点

      ①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洁,都为议论作铺垫,而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②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竟连用了八个“其次”,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③运用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④修辞手法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对比、对偶与排比互相结合,比喻、引用、夸张、讳饰等穿插运用,真切表达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4、古圣贤愤而著书的典故(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5、重点词句

      (1)“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中,“贰师”指李广利。

      (2)“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出自《孙子兵法》。

      (3)“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写的是“李陵”。(4)“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含有自谦之意

      知识点三《项羽本纪(节选)》(精读)

      1、识记矩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

      2、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矩鹿之战表现了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勇武性格;鸿门宴刻画了项羽寡断少谋和妇人之仁;垓下之围先以舒缓笔调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项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过东城决战展示其虽有豪霸之气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3、本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①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如描写项羽的语言和行动;

      ②侧面烘托,如写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通过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侯辟易等,间接表现其勇武;

      ③次要人物的衬托,如鸿门宴中用刘邦、范增等人的表现衬托项羽;

      ④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渲染,都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4、语言特色

      语言浅切、明白、活泼、朴实。如引用当时流行的成语,运用生动的口语,善于活用虚词以表现人物情态,效果极其传神。

      5、成语及文章细节

      (1)坐壁上观,以一当十,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面楚歌。

      (2)吴中起义: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斩杀宋义: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钜鹿之战: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垓下之围:项王慷慨悲歌。

      知识点四《李将军列传(节选)》(泛读)

      1、主要内容

      本文刻画了一位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热血将领形象,通过其在三帝时期的不同际遇,展现其豪情踌躇却又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一段交代李广的家世背景,以及他在文帝时的发迹经历;第二段介绍孝景帝时期,李广抗击匈奴的过人胆略、显赫战绩及历任要职;第三段以程不识为比较对象,介绍李广于汉武帝时期的仕途初期情形及其果敢勇毅的简易治军风格;第四段介绍汉武帝时期,李广仕途中期的惨淡经营,刻画了其威武豪迈但又略显残酷,意气风发但又略显自负的将领形象;第五段写李广仕途后期,因内外原因导致大军迷途迟至,既而愤愧自杀的悲壮事迹。

      2、李广人物形象

      ①骁勇善战,武艺超群,谋略精当,机智果敢;

      ②身先士卒,治军简易,对士兵关爱有加;

      ③功勋卓著却始终不遇,至武帝时遭排挤而郁郁不得志,最终被逼自尽,以悲剧结局终其一生。

      3、艺术特点(写作手法、表现手法、风格、效果)

      ①整体以时间为序,叙事详略得当。

      ②善于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多维度地刻画人物,使形象立体化。

      ③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李广性格才能过人之处。如:以匈奴射雕者与李广对比,突出其高强武艺;以程不识严谨刻板的带兵风格突出李广简易的带兵风格;以李蔡的仕途平坦对比李广的官场遭遇等。

      ④司马迁的人物传记笔端含情,本文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感情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⑤语言通俗,富于文采。动词运用精当,语言活泼跳荡,节奏感强。如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用长短四句话、十多个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

      班固

      知识点一班固及《汉书》概述

      班固,字孟坚。立志继承父业,闭门著书,写成《汉书》大部分篇章,未成去世。后其妹班昭与马续完成。班固还是东汉著名赋家,有代表作《两都赋》。

      《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体例除无“世家”外,基本承袭《史记》。全书记事始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

      知识点二《苏武传(节选)》(精读)

      1、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苏武传记附于其传之后。

      2、思想内容

      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被扣匈奴后,十九年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3、分析苏武形象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①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②两次劝降突出他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③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4、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剪裁得法、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1)剪裁得法。详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略写回国后的事迹;详写匈奴方面的劝降、逼降和苏武的拒降,略写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情,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2)对比鲜明。一是与张胜对比,衬托苏武的深明大义、富于骨气,及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以卫律的卖国求荣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计较个人恩怨,苏武则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利于表现苏武的高风亮节。

      5、领会卫律、李陵两人思想情感的差异

      卫律死心塌地投降匈奴,满足一时的荣华富贵,对苏武软硬兼施,叛臣面目十足;李陵计较个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其对苏武劝说无效时,对比苏武的民族气节,内心有愧,痛苦而泣。

      第六部分

      汉乐府

      知识点一汉乐府概述

      乐府,原意是指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配上乐曲,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供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作“乐府”,乐府的含义便成为一种合乐的诗体。“汉乐府”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诗多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诗以民歌为精华,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叙事,多采用杂言和五言(汉代首创),语言比较口语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知识点二《十五从军征》(泛读)

      1、本篇属梁鼓角横吹曲,又名《紫骝马歌》。叙事诗。

      2、思想内容

      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民歌,反映了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汉代统治者一味开拓疆土,却对百姓缺乏起码的关怀,这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3、写作手法

      开头直入主题,统摄全篇。从“十五”到“八十”,写出从军时间之长。下面省略了这位老兵六十五年间从军生涯的种种情事,截取他从近乡到归家这个片段,“道逢”四句借与乡邻的问答,勾勒出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兔从狗窦入”及以下七句具体真切地展示了老兵归家以后惨不忍睹的生活场景。最后两句以老兵孑然一身的形象收结,余味无穷。

      知识点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精读)

      1、本篇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后人取首句名

      《孔雀东南飞》。

      本诗被沈德潜评为“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有其声音面目”。为叙事诗。

      2、思想内容

      通过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婚姻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思想意义。

      3、概括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双线推进“的结构方式

      全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辞旧、送别、逼婚、殉情。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真诚相爱,却遭婆婆百般刁难,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因与仲卿有约,不愿再嫁,夫妻二人双双命赴黄泉。叙事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结构缜密紧凑。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仲卿求母、兰芝辞婆、兰芝拒婚、仲卿别母,展现了人物间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第二条线索围绕兰芝与仲卿之间的爱情展开。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展开。

      4、分析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人物对话富有个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语言得到表现。且刘兰芝对仲卿、焦母、小姑、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和语气各不相同,焦仲卿亦如是,不同场合的话语可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简短对话,也各自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此诗语言的基本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

      5、简析”兰芝辞别“”太守迎亲“对人物刻画、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兰芝辞别和太守迎亲两处浓墨重彩,着意铺陈,对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悲剧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6、主要人物形象

      (1)刘兰芝:①坚强、持重、自尊,所以自请遣归;②不卑不亢、有教养,辞别时还牵挂婆婆和小姑;③勤劳能干,多才多艺;④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⑤温柔体贴,深情专一;⑥果断忠贞,敢于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2)焦仲卿:①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懦弱拘谨,消极反抗,忍辱负重;②善良孝顺,但为了爱情最后走上叛逆反抗道路。

      (3)焦母: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是一个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典型。

      (4)刘兰芝哥哥: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典型的市侩

      形象。

      7、末段景物描写的意义

      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爱情的不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精神的赞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同情,也借以告诫后人,不要让悲剧重演。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题为“古诗”。大都作于东汉末建安年间,作者多属于中下层文人士子,非一人一时之作。作品风格韵味比较接近,都为抒情短篇,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彷徨失意,是东汉后期动荡不安生活和社会感伤心理的真实写照。形式多用五言,语言含蓄蕴藉,善用比兴寄托,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知识点一《行行重行行》(泛读)

      1、出自《古诗十九首》。

      2、主旨内容

      这首诗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情感。先叙初别之情,次说路遥会难,再诉

      相思之苦,末以自我宽慰作结,情感表达细腻入微。

      3、艺术手法

      (1)在用语和节奏上都运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首句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时间、空间翻进一层。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感、人岂无情的道理,同时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受到历代好评。

      4、重点语句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

      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2)“浮云蔽白日”暗示思妇对在外丈夫行为的挂念和猜疑。

      知识点二《迢迢牵牛星》(精读)

      1、主旨内容

      本诗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愁别恨。

      借用神话传说,通篇描写牵牛织女隔河相望而无法相聚的痛苦,把本来无情的两个星宿写得如同人间被活活拆散的恩爱夫妻。表面上字字在叙写天上织女的思念之情,实际句句在抒发人间思妇的离愁别恨,采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的却是东汉时期动荡社会中游子和思妇的现实痛苦。

      2、艺术手法(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

      全诗共十句,有六句运用叠字词语,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重点语句

      (1)“终日不成章”借用《诗经·小雅·大东》篇中的诗句(跂彼织女,终日

      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2)“泣涕零如雨”借用《诗经·邶风·燕燕》中诗句(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第七部分

      魏晋南北朝部分

      曹操

      知识点一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诗今存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诗篇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动乱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激昂慷慨,苍凉悲壮。有《魏武帝集》。

      知识点二《短歌行》(精读)

      1、《短歌行》为乐府旧题,“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2、主旨内容

      这首诗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动乱现实,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伟大抱负。全诗总体格调昂扬慷慨,反映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担忧功业无成。

      从诗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来看,应作于曹操中年之后。作者是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担忧功业无成。

      4、说明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深意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用来表达对贤者的思念。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示礼遇贤才,盛情接待,表达诗人渴望招纳贤才。

      5、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比兴手法,用乌鹊南飞,喻贤者奔走四方,以绕树而飞,说明“良禽择木而栖,贤者择主而从”,表达对招纳贤才的渴望。月夜景物与诗人感受、作品主题融合无间。

      (2)典故运用出色用周公自比属于事典,含蓄明志,切合诗人的特殊身份;引

      用《诗经》成句属于语典,庄重古朴,造语典雅。

      王粲

      知识点一王粲简介

      王粲,字仲宣。王粲亲历乱离,所作诗赋能反映当时现实,情调悲凉。在建安七

      子中成就最高,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有《王粲集》。(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知识点二《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精读)

      1、《七哀》是乐府诗题,起于汉末。“七哀”表示深沉的悲哀,有学者认为“七”可能与音乐有关。

      2、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只好到荆州避难,写下这篇纪实之作。

      3、主旨内容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象,表达了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世的强烈愿望。

      4、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意义

      诗人截取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展现母亲遗弃亲子的反常现象,反映时代动乱对人们心灵的扭曲,既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隐含对制造动乱者的谴责。

      5、领会末四句用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示渴望明君出世,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南登霸陵岸”中“霸陵”为汉文帝陵墓所在,表达向往汉初“文景之治”。“悟彼下泉人”意为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英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心情。“下泉”是《诗经·曹风》中篇名,《毛诗序》认为此诗主旨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6、重点词句

      ①“豺虎方遘患”中“豺虎”指作乱的军队,他们属于董卓部下。

      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知识点三《登楼赋》(精读)

      1、抒情小赋。作于建安十一年。

      王粲登楼的地点有三种说法。《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认为是登当阳城楼,《文选》五臣注认为登的是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王粲“登楼”的是麦城城楼。

      2、主旨内容

      抒发了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曹操逐步统一北方,而身处荆州的刘表却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任用避乱荆州的海内俊士,王粲正是在这种失意的情况下登楼抒怀,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3、简析赋中各段落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及情景相生的特点

      全文重在描述个人的情绪感受,成功处即在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开篇即以一“忧”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调,登楼为了销忧,而登楼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仅不能销忧,反而增忧,忧伤之情贯穿全篇。全文情景相生,有时情以景起,荆州郊外的富庶与美丽引发了思乡之情;有时借景抒情,暮色苍茫,晚风萧瑟,鸟兽求群,征夫不息等景物描写,抒发了悲凉寂寞之情。

      4、举例说明典故及其含义

      匏瓜徒悬(就像匏瓜那样,徒然挂着而无人食用)、井渫莫食(怕淘干净的井无人前来汲水饮用)两个典故,恰当地表达了不得任用的担心。

      5、艺术特点

      ①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②借用典故抒情;

      ③措辞洗练,音节和谐,也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特色。

      6、重点语句

      (1)“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2)王粲《登楼赋》中,写到虽遭囚禁仍弹奏楚国乐调的古人是钟仪。

      (3)“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表达蹉跎一生,不得用世忧虑,与“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同出一书。

      曹丕

      知识点一曹丕简介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典论·论文》是今存一篇首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有《魏文帝集》。

      知识点二《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精读)

      1、《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上

      有重要地位。

      2、分析诗中塑造的女子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深情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诗中有女子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如泪下沾襟的悲切,百无聊赖的弹琴低唱;也刻画了孤单寂寞的心态和因丈夫不归而忐忑不安的疑虑。

      3、说明诗中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诗中秋风霜露、草木摇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牵牛织女神话传说的寄托,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情感表达曲折委婉,深沉动人。烘托了诗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寂落寞。

      4、艺术特点: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情感;句句押韵。

      曹植

      知识点一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世称陈思王。曹植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继位(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志得意满,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情调比较昂扬;后期生活境遇显著变化,作品多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是建安时期代表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诗歌语言精炼,辞采华丽,富于音乐性,对五言诗的发展很有影响。有《曹子建集》。

      知识点二《赠白马王彪(并序)》(精读)

      1、此诗最早见于《魏氏春秋》,题为《于圈城作》,无序。序文最先见于《文选》,并改为此题。白马王彪:白马王曹彪,曹植异母弟。白马:地名,在今河南。

      2、写作背景

      黄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师“会节气”,结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迫分道而行。临别之际,曹植“愤而成篇”。诗中悲愤不仅源于眼前之事,更是平时屈辱难堪处境的不平之鸣。

      3、思想感情及内容

      抒写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情和对受到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全诗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写离开洛阳时的眷恋和感伤兄弟之间的生离死别;第二章写路途险阻难行,表达对前途的忧虑;第三章痛斥播弄是非、离间骨肉的小人,隐含对任用小人的皇帝的不满;第四章写荒原萧瑟的秋景,烘托内心的孤苦与凄凉;第五章写对曹彰的哀悼之情和自己的忧生之嗟;第六章写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既感叹天命可疑、人生无常的现实,又祝愿彼此保重,未来能共享天年。全诗写得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尽情表达了曲折复杂的感情。

      4、诗歌结构及作用

      以纪行为线索,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第一章是叙事,点明东归的时间和路线;第二、第四章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渲染悲凉气氛;第三、五、六、七章以抒情为主,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哀婉动人。第二、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中之情融合,表达兄弟离别的悲痛。

      5、说明“鸱枭“”豺狼“”苍蝇“等喻义

      “鸱枭”比喻险恶的小人;“豺狼”比喻凶狠的小人;“苍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

      6、艺术特点

      ①采取了辘轳体形式,即前章句末与后章句首互相勾连,使各章蝉联相承。

      ②采用问答句式,一问一答,起承上启下作用。各章之间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流转自如,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畅达而强烈。

      7、重点词句

      (1)“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句中,直接来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年在桑榆间”指人在老年。

      (4)“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这里的“玄黄”指马病。

      知识点三《洛神赋(并序)》(泛读)

      1、抒情小赋。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称洛神。

      2、主旨内容

      借神话传说中的宓妃之名展开想象,用细致的描绘与夸张的渲染,刻画洛神美丽、热情、天真、多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的追慕。

      3、写作手法

      用神话传说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诡,辞藻艳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

      作者多方面展现了洛神外表与内在的美,着力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既有对容貌、服饰、姿态、风度等的细致铺写,更有对其热情、大胆、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画,还有对其哀怨、忧伤的内心活动的深入表现。洛水之滨飘忽变幻的情境,充溢全篇的情意缱绻的韵致,对洛神形象也起到了辉映、烘托的作用。

      4、重点语句

      (1)“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是洛神对君王的传情作出回应。

      (2)“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洛神的体态。

      第八部分

      李密

      知识点一李密简介

      李密,字令伯,一名虔。为人刚正,有才辩,以文学见称。初任蜀汉尚书郎,祖母刘氏死后仕晋。

      知识点二《陈情表》(精读)

      1、写作背景

      这是李密向晋武帝所上的表文。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了安抚蜀汉士族,同时吸引吴国的士族,减少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怀柔政策,征召他们任职,李密即其中之一。李密不肯应召,除为供养祖母之外,也有一定政治因素。司马氏在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杀戮,加之中原大族向来轻视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顾虑,心存观望,力求暂缓赴任。

      2、主旨内容着重叙述自己的家门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说明自己难于应诏。全文直抒真情,言辞恳切,委婉得体,悲恻动人。

      3、分析本文的陈情思路

      以情动人,以理喻义,情理兼顾。全文四段,一、二段重在写情,三、四段重在说理。晋代以孝治天下,尽孝符合朝廷大义,忠孝可以两全,所言合情合理,读来令人感动。

      4、语言特色

      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也极为谨慎委婉,十分得体,符合陈情时的身份和情境。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重点语句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的是西晋。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伪朝”是指蜀汉。左思

      知识点一左思简介

      左思,字太冲。现存的十四首诗,主要内容是揭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诗风豪放刚健,语言简劲质朴。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一时竞相传写,据说洛阳为之纸贵。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打破了传统的专注于一人一事的限制,综览历史,概括分析,为现实服务。这些都是对咏史诗的创新。《咏史》共八首,这里选第一、第二两首。

      知识点二《咏史》(弱冠弄柔翰)(泛读)

      1、主题内容

      为《咏史》八首的序诗。诉述自己的杰出才华和政治抱负。其才华表现在能文能武,既博览群书,善于写作,又熟读兵书,精通军事,足以在关键时刻解救国家危难。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对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2、重点诗句

      “畴昔览穰苴”中“穰苴”用来泛指一般兵法。齐国整理的历代兵法中有《司马穰苴兵法》。

      知识点三《咏史》(郁郁涧底松)(精读)

      1、主旨内容

      对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英俊的寒门弟子屈居下僚的不舍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如:“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2、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名了前四句的寓意,揭露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窃据高位,寒门子弟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

      3、说明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层对比采用比兴手法,第二层对比由自然转到社会,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与不平。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4、诗歌结构

      全诗分三层:开头四句以反常的自然现象为喻,对照鲜明强烈;中间四句从自然现象转向社会现实,点明了前四句的寓意;最后四句用具体的史事作证,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5、领会诗中所用的史实。“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一句,西汉金日磾与张汤两大家族的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代都做大官。“七叶”指七代。“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一句,汉武帝时的冯唐才能出众,但直到头发白也不被皇帝重用。以具体史实为例,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葛洪

      知识点一葛洪简介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著有《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等。

      知识点二《画工弃市》(泛读)

      1、选自葛洪《西京杂记》(托名刘歆撰)。弃市:斩首。古代在市集执行死刑,陈尸街头示众,称弃市。

      2、主旨内容

      ①揭示了昭君悲剧命运的根由是帝王的专制;

      ②表现了昭君自信、正直、不屈服的个性,具有独立自尊的人格。这对后来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有很大影响。

      3、结构特点

      以画工贯穿全文。从画工为后宫美女画像写起,引出画工索贿,为昭君未得宠幸埋一伏笔,于是元帝追查此事,导致画工弃市。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句,写的清清楚楚,而且波澜起伏。陶渊明

      知识点一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对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和门阀制度深有不满,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亩。主要成就在于田园诗,描绘田园景物和农村生活,钟嵘《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除田园诗外,还写了《咏荆轲》和《读山海经》等诗篇寄托自己的抱负,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陶诗总体上平淡自然,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诗歌发展有很大影响。

      知识点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精读)

      1、这是一首田园诗。

      2、主旨内容

      表达了作者远离污浊的官场,热爱纯朴的田园生活的真情及回归纯朴田园的由衷欣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全诗的主旨句。

      3、艺术特色

      景物描写极有层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远景;这些为静态景物,清新宁静,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充满动感,富有生气,以动衬静,农村景象更显静谧可爱。

      以上为户外之景,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转向户内居住环境的描写,进

      一步披露了诗人内心的安适悠闲。通过近景和远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形式,将平凡无奇的农村田园风光一一展现,表现了作者回到大自然的喜悦之情。

      4、诗中所用比喻及喻义

      (1)“尘网”“羁鸟”“池鱼”比喻表现自己的个性与官场的冲突。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中“虚室”比喻心。《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司马彪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用“樊笼”比喻不得自由的仕宦生活。知识点三《咏荆轲》(精读)

      1、这是一首咏史诗。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荆轲,战国时人,为太子丹行刺秦王,未成被杀。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燕国人称荆轲为荆卿。

      2、主旨内容

      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突出荆轲为正义而英勇献身的高尚行为,表达了诗人反对暴政、憎恶暴君的抗争精神。

      3、荆轲的人物形象

      报答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义的侠义精神与英雄形象。

      4、“易水饯别”的表达效果(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场面的渲染,构成悲壮的诀别,突出荆轲行动的正义性与悲剧性。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

      主题。

      5、简析此诗风格豪放悲壮,但与平淡的格调有相同之处的特点陶渊明诗的主调是平淡自然,其豪放不是剑拔弩张,是以舒缓之笔写激愤之情,以平淡之语表达刚毅坚强之意,与他的平淡格调有相通之处。

      知识点四《归去来兮辞(并序)》(精读)

      1、辞,一种文体,即赋。本文为抒情小赋。“辞”前有序,辞重在抒情,序用来叙事,交代作者出任彭泽令到归田的经过。序与词一气呵成,而辞中所言均为想象。写此文时陶渊明尚在彭泽,而后才真正归去。

      2、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

      主要在序文中体现。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3、分析陶渊明归隐的意义和他的思想境界陶渊明的归隐,是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宣告绝不同流合污。归隐后躬耕陇亩,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是对抗世俗潮流的行为,难能可贵。显示了悠闲恬静的心情,表述人生哲理,不求“富贵”,乐知天命,与自然同在。

      4、领会“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的比兴象征意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象征自己无心出仕,有意归隐;“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菊与松象征正直高洁的品格。

      第九部分

      谢灵运

      知识点一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因不为刘宋王朝重用,于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后被诬告谋反被杀。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扩大了诗歌题材领域,打破了东晋以来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有《谢康乐集》。

      知识点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精读)

      1、这是一首山水诗。精舍为读书斋。

      2、主旨内容

      诗是写诗人在石壁精舍游玩一天,傍晚坐船经巫湖回到南山住处的历程,以及从中体会到的理趣。这种沉潜于大自然的随情适性,怡悦自我,区别于求名逐利,或服药炼丹的思想,有一定意义。

      这是一首山水诗,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六句,写游览石壁的观感;第二层“林壑敛暝色”以下六句,写湖中所见傍晚景色,在描写中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展现了游者的行程。第三层是最后四句,写游览后体会到的哲理:思虑淡薄才能不以身外之物为念,内心满足才能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常道。

      3、艺术特色

      (1)结构上:结构细密。以游行为线索,写一天行程,时间空间的变换十分清晰。“昏旦”是一天,与“出谷”、“入舟”的时间相应;从石壁经湖中还家,行进的路线分明。

      (2)写作手法:既写山水景物又表达哲理。诗中景、情、理融为一炉,详写湖中景物,景物描写又重在写人的感受,由美丽的景色产生愉悦之情,由怡情升华到人生旷达之理,并奉为养生之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多用对偶,语言工致。起首二句对偶精工而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蕴含博大丰富。再如“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点明出谷与登舟的时间,亦是精工的对偶。“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写薄暮景色,观察入微,对仗工巧。“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亦用对偶的手法,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用对偶的手法写作者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的情境。“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则用对偶的形式写游览后体会到的哲理。

      4、重点诗句

      (1)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2)对偶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虑

      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鲍照

      知识点一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世称鲍参军。与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成“元嘉三大家”。其乐府、拟古诗继承发扬汉乐府精神,常常揭示民生疾苦,表现在门阀制度下的抑郁不平之气。致力于七言乐府诗的创作,促使七言歌行逐步成熟。有《鲍参军集》。是发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不平之鸣的诗人。

      知识点二《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泛读)

      1、题解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乐府解题》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有拟作十八首,多为咏叹人世忧患。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2、主旨内容

      用第一人称叙述抒情主人公仕途失意而要弃官归家的激愤心情。钟嵘说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照身受门阀制度之害,发而为诗,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反映了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人才仕途坎坷的社会现实。全诗分三层:开头四句是第一层,“对案不能食”表示痛苦程度,“拔剑击柱”是发泄内心激愤的动作,“丈夫”两句写门阀统治下有才能的人备受压抑,不能奋飞。第二层六句写弃官闲居、虚度光阴的无可奈何。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

      3、艺术特点

      形式上采用了杂言乐府体,五言与七言交错,音节显得跌宕,非常适合抒发作者起伏不平的情绪。

      江淹

      知识点一江淹简介

      江淹,字文通。历仕宋、齐、梁三代。作诗善于拟古,有《杂体诗》三十首。赋作有近三十篇,其中抒情赋有较高艺术成就。晚年才思衰退,人谓“江郎才尽”。

      有《江文通集》。

      知识点二《别赋》(泛读)

      1、本赋作于江淹早年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所谓“待罪江南”时期。

      2、主旨内容

      文章选择七种离别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们聚散无常的生存处境,表达了离愁别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全诗主旨句。

      3、写作手法

      采取总起总收式结构,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写作思路。首段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主旨,然后从游子、思妇的别情作一概述,这是总起。中间七段列举富贵者、侠士、从军、远赴绝国、夫妇、学道成仙、恋人等七种不同类型的别离叙述,通过环境和动作的描绘,细腻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情感。最后一段收于深重的离愁实难形容的遗憾,是全文总结。这种结构若网之有纲,有条不紊,层次井然。

      4、艺术特色

      ①景色描写出色,四季晨昏鲜明如画,与抒情之笔相得益彰,起到烘托情境、委

      婉达情的作用。

      ②熔铸了《诗经》、《楚辞》、古乐府、古诗的词语和句法入文,四、五、六、七言掺杂使用,多用排偶句式,增加了语言的装饰性。

      ③大量运用典故,使含义丰富,语言精炼。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金谷园,晋石崇于洛阳西北金谷涧所造名园。

      ④文章词采绚丽,颇有创造,许多词语成为后来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谢朓

      知识点一谢朓简介

      谢朓,字玄晖,世称“谢宣城”。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作诗讲究对仗和音律。其诗流露出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畏惧和不满情绪。山水诗成就很高,刻画景物细致逼真,使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有《谢宣城集》。

      知识点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泛读)

      1、这是一首山水诗。板桥:即板桥浦,在今南京西南。全诗分两层。前四写江上远景,简约的文笔勾勒出远眺中所见江流、归舟、云树

      等景物的轮廓,对江水流向的描写,蕴含着对京城的依恋之情。诗后八句抒情,庆幸自己此行得以远离尘嚣,全身远祸。

      2、分析此诗表达的诗人仕与隐矛盾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诗人作于赴宣城途中,作为京城的金陵,不久前经历了一场错综复杂的王位争夺战,诗人既庆幸自己此行远离尘嚣,全身远祸,又蕴含着对京城的依恋之情。表现了内心仕与隐的矛盾。

      3、说明结尾所用典故的含义

      结尾用典,表示爱惜名誉,认真治政,以仕为隐,远祸避害,把“怀情”与“沧州趣”统一了起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意思是尽管自己没有崇高的德行,但此去宣城,总可以幽栖远祸了。

      玄豹:古代传说南山有玄豹,在蒙蒙细雨中七天而不肯下山饮食,因为爱惜皮毛,保护文采,所以隐而不出。见《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

      4、重点诗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中“识”和“辨”两个动词,尤其传达出诗人面对景物时的主观感情,故王夫之称赞说:“隐然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丘迟

      知识点一丘迟简介

      丘迟,字希范。擅长骈文和山水诗,辞采丽逸。有《丘司空集》。

      知识点二《与陈伯之书》(泛读)

      1、这是一篇骈体书信。

      2、主旨内容

      这是丘迟奉命写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的劝降信,陈伯之收信后权衡利弊,率兵归梁,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政治感召作用。

      3、写作手法

      ①情理兼长,理智的剖析与感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作者先用事实作对照老惊醒对方,接着点明陈伯之去梁投魏的原因是“不能内省诸已,外受流言”,再以历史典故和陈伯之旧家情况,说明梁武帝宽宏大量,以此感化陈伯之,进而陈说现实利害,指出梁朝欣欣向荣,北魏内部自相残杀。文辞优美,又有事实作支撑,所以有力。

      ②中间借景抒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句是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激发对方的故国之思、乡土之恋。

      ③最后一段阐发眼前形势,既有为对方着想的警告,又有朋友之谊的关切。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4、艺术特色(1)运用对比,使言辞动人,说理透辟。如第一段将陈伯之的由齐入梁与由梁降魏作对比,包括两层意思,认识上是明智与昏愦的对比,结果则是“壮”与“劣”的对比。又如第三段中北魏政权的分崩离析与梁朝的“皇帝盛明”之间国势强弱的对比,就今昔、利害、对错、敌我各个方面展开,周全有力。

      (2)作为骈文,用典较多,或明用,或暗用,或对照,都增加了情理的内涵。

      5、重点诗句①“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②“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孔稚珪

      知识点一孔稚珪简介

      孔稚珪,字德璋。南朝宋时与江淹对掌辞笔,史称文韵清疏,不乐世务,性

      喜山水。好文咏,有《孔詹事集》。

      知识点二《北山移文》(精读)

      1、题解

      本文为骈文。北山:即钟山,今名紫金山,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北。移文:一种古代官府文书,用以宣示旨意,晓谕对方。

      2、创作背景

      孔稚珪所生活的六朝时代,老庄思想盛行,贵族文人爱好在江南秀丽的山林环境中隐居生活,但又贪婪高官厚禄,于是亦隐亦仕,表里不一。孔稚珪作此文是讽刺揭露之意。

      3、主旨内容

      假托山灵口吻讽刺隐士贪图官禄。以钟山山神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戳破他们“身居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隐而复仕、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坚决拒绝隐士再进北山山林,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4、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首先以历史上的真隐士与假隐士比较,真隐士品性高洁,假隐士“终始参差”,反复多变。其次以假隐士周子前后的思想行动对比,初至时“风情张日,霜气横秋”,不可一世;朝廷诏书一到就眉飞色舞,表里不一,虚伪做作。再次以假隐士出山后的忙碌得意与山林寂寥悲愤对比,突出对假隐士的谴责。层层揭开假隐士伪善面目。(2)拟人手法。“移文”是借钟山神灵之口以事声讨,使叙事抒情都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描写山林景物采用拟人化手法,惟妙惟肖,风云泉石似乎都染上了人的感情,代替作者在嬉笑怒骂,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3)本文是一篇优秀的骈文,文体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基本上由四字句和六字句相配而成。辞藻华丽,多用典故,且讲究音韵的协调。长短句交互使用,长句舒缓,短句节奏急促,以表达不同的情景与感情。

      5、重点语句

      (1)“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典出《淮南子》。

      (2)“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两句,描写假隐士。

      (3)“脱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写周子接到朝廷诏书后志变神动。

      (4)“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其中所用典故出自《庄子》

      干宝

      知识点一干宝及《搜神记》概述

      干宝,字令升。著《晋纪》。在当时爱好神仙方术、迷信鬼神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收集古今神异鬼怪故事,写成《搜神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书中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的故事为多,但也保存了一些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知识点二《李寄》(泛读)

      1、主旨内容

      《李寄》记叙了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英雄事迹,歌颂了她勇敢机智、不畏凶暴的斗争精神,也具有反对愚昧迷信、反对重男轻女的深刻意义。

      2、李寄人物形象

      李寄挺身而出斩蛇,是为了反对封建歧视和反抗不公平的命运。斩蛇之前,她做了充分准备,备剑,带狗,做了饭团。与蛇斗,啖蛇,放犬,剑斫,步骤分明,终于杀死大蛇。此外,当地官吏的昏庸、怯懦、无能,反衬出李寄的清醒、勇敢、能干。

      3、词语

      诣:到;将:带着;创:伤口

      知识点三《干将莫邪》(泛读)

      1、题解《干将莫邪》故事也见录于《列异传》和《太平御览》。干将、莫邪:

      古代利剑名,此两剑早在战国时期著作,如《庄子·达生》、《荀子·性恶》中有记载。早在西汉刘向《列士传》中,已有干将被杀、其子复仇的故事。

      2、主旨内容

      这篇作品通过能工巧匠干将被害,其子赤比为父报仇,体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行的憎恨和对坚毅顽强的斗争意识的歌颂。

      3、写作结构

      以复仇贯穿全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富有浪漫色彩。干将铸剑被杀是复仇起

      因,赤比得剑复仇,遭到楚王追杀,逃亡山中,是复仇的延宕。山中客出现、赤

      比自刎,既是曲折发展,又制造了悬念。煮赤比仇,诱使楚王到锅边,砍楚王头,

      客自刎,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极富传奇色彩。最后分葬为三王墓,是故事结局。

      刘义庆

      知识点一刘义庆及《世说新语》概述

      刘义庆,南朝刘宋宗室。喜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撰《世说新书》,后人改为《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笔记小说,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以来至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和逸事,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以及当时道德、思想与习尚。语言精炼,辞意隽永,鲁迅

      指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知识点二《子猷访戴》(泛读)

      1、题解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戴:指戴逵,字安道,不乐仕进,好鼓琴,善属文,擅长书画雕刻。任诞:魏晋士人常常在生活上任性而为,即所谓“任诞”。

      2、主旨内容

      本文记载了王徽之于大雪之夜,喝酒、看雪,咏《招隐》诗,访隐士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他生活中追求的是“兴”,即兴味与意趣。大雪之夜种种活动,都是因兴而发,访戴的路上更是尽情享受了这种意趣,所以见戴也称为多余了。这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率真举动,是当时盛行的名士风流。

      3、词语

      皎然:雪白明亮的样子即便:随即经宿:经过一夜

      知识点三《周处》(泛读)

      1、题解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周处:西晋人,字子隐。任地方太守,有政绩,

      迁御史中丞,后战死。

      2、主旨内容

      赞扬周处的改过自新。这是全文重点,周处年少时作恶的情形仅作交代。全篇立

      意鲜明,有详有略,情理相得,很有教育意义。

      3、周处改过自新的三点表现

      一是“侠气”,年轻时“凶彊”,“暴犯百姓”,但有侠气,故答应杀虎斩蛟;

      二是

      “有自改意”,发现其“为人情所患”,立即就有悔改之意;三是陆云对他的教

      诲,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终于改恶从善,成为“忠臣孝子”。

      南朝民歌

      知识点一南朝民歌概述

      南朝民歌,文学史上指东晋至南朝陈末这一时期的乐府歌辞。今存约五百首,

      主要收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杂曲歌辞”中。“清

      商曲辞”可分为吴声和西曲两类,吴声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中心

      这一地区的民歌,西曲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

      南朝民歌内容多为女子所唱的情歌,表现的爱情大多坦率而健康,有的则轻

      俗浮艳。此外尚有一些娱神歌等。南朝民歌总体上以清新婉转、自然本色见称,

      善用谐音双关,当时文人对乐府民歌多喜模仿。

      知识点二《西洲曲》(精读)

      1、题解

      《西洲曲》属南朝乐府的《杂曲歌辞》,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西洲是

      地名,是诗中女子和她情人曾经欢会的地方。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2、情感内容

      写江南女子一年四季对情郎的刻骨相思。

      全诗写一个女子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对情郎的刻骨相思。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两桨桥头渡”,写女子想折梅遥寄情郎,以表相思。第二层从“日暮伯劳飞”到“出门采红莲”,写从夏到秋的日夜相思。第三层从“采莲南塘秋”到“仰首望飞鸿”,写夏末初秋时采莲怀人。第四层从“鸿飞满西洲”到“海水摇空绿”,写秋天女子登楼遥望,却盼不到一纸书信。第五层从“海水梦悠悠”到结尾,写现实希望的破灭而转为梦中相思相会。诗中的女子四季相思,早晚相思,连绵不断,感情细腻缠绵,十分动人。

      3、艺术特点(1)谐音双关。诗中多次出现“莲”这一意象,“莲”与“怜”谐音“莲子”

      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暗示爱抚情郎;“莲子青如水”表示对情郎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现对对情郎珍爱;“莲心彻底红”表示爱情的成熟与热烈。

      (2)顶针手法,前后句相互勾连。如“风吹乌臼树”与“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与“采莲南瑭秋”,“低头弄莲子”与“莲子青如水”,“仰首望飞鸿”与“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与“楼高望不见”,使用顶针手法的效果,正如沈德潜所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北朝民歌

      知识点一北朝民歌概述

      北朝民歌,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以鲜卑族

      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歌谣为主,或经过汉族文人的翻译和润饰。北朝民歌反映的

      生活面比较广阔,尤其写出了当时动乱社会的现实,也富于尚武精神,其中的情

      歌则显得粗放直率。风格较南朝民歌质朴无华。

      1、题解

      折柳告别是古代习俗,“柳者留也”,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以折杨柳为题的乐府诗,始于汉代,现存的作品以南北朝时期居多。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歌辞》共五首,这里选的两首是夫妻双方临别时的对答词。

      2、情感内容

      前一首是出征的丈夫所唱,表示不愿离别的依恋之情。已经骑在马上,但不是扬鞭催行,反而拿起了杨柳枝,表示但愿留下。可是周围送别曲响彻一片,所以“愁杀”,其中既有离别之悲,又有一路艰辛、前途茫茫的愁苦。

      后一首是妻子的答词。丈夫出征,妻子“愁不乐”,用重叠的词义表示极其愁苦。她要变苦为乐,追随丈夫出征。丰富的想象表达了深厚的爱情,符合北方女子勇武的性格,符合丈夫骑马出征的情景。这种口吻是文人笔下所没有的。

      3、艺术特色

      因为是夫妻对答,两首诗内容相接,词语相承。前一首提到马鞍,后一首即以马鞍展开想象;前一首用“愁杀”,后一首用“愁不乐”呼应。前后都用了“蹀座”,前者是渲染离别氛围,后者则是表示夫妻形影不离。

      第十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骆宾王

      知识点一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字观光。诗歌创作擅长七言歌行,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与王勃、杨炯、

      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还善写骈文。有《骆临海集》。

      知识点二《在狱咏蝉》(精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咏物诗。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事遭到诬陷,被捕入狱,

      次年秋天在狱中作此诗。

      2、主旨内容

      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作者借蝉自况,用比兴的手法抒发了品性高洁却蒙受冤枉身陷囹圄的郁愤。

      首两句破“在狱”、"咏蝉”之题。三、四句是流水对,承上两句,三句说蝉,四句说己,物我相连,颇有年华易逝、自伤老大之悲。五、六句既是咏蝉,又是自叹,借蝉的形象寄寓自身境遇。末两句点明借物喻己之意,以问句作结。前四句是将蝉与自己分写,咏物与抒怀结合;后四句物我浑然一体,咏物即是抒怀。

      3、艺术特色

      形神兼备、寄托遥深。

      咏物与抒怀结合。诗在托物寄兴的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蝉和人的关系,将蝉与自身对应,秋蝉的形象固然有自然物的特征,但更是作者当时艰难处境、高洁品性和郁愤情感的象征。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身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样以咏蝉寄兴,因诗人遭遇、气质不同,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风格是不同的。

      知识点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泛读)

      1、题解

      本篇是用骈体写的檄文。檄:用以声讨敌人的军用文书。李敬业:唐朝开国功臣英国公长孙。武则天光宅元年七月,李敬业于扬州聚兵十万反对临朝称制并正积极准备建立大周王朝的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事,为艺文令。

      2、思想内容

      武则天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执政期间有其建树。虽有过错,但总体上功大于过。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斗争非常尖锐,本文作者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出于政治斗争需要,为李敬业起兵提供正当名义,对武则天严词挞伐,以此激发朝廷内外对武氏当政的不满,不免有夸大失实之处。

      3、艺术特色

      (1)文章开篇单刀直入,用一“伪”字彻底否定武氏执政的合法性。接着从不忠不孝、不仁不贞几个方面揭露其秽行和罪恶;而后表明李敬业出兵目的是安定社稷,进一步宣扬出师讨伐的天时地利、军威士气,表达了必胜的信念。最终对朝中文武晓以君臣大义,敦促响应起兵,选择前程。全文事昭理辨,气势充沛,颇有感召力和鼓动性。

      (2)本文是用骈体写的檄文,通篇运用排偶句式,节奏铿锵,用典精切。文中叙事、议论、说理、抒情兼而有之,且情感饱满,辞采飞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勃

      知识点一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其诗文作品为初唐四杰之冠。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自然,对五律的成熟作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知识点二《别薛华》(泛读)

      1、这是一首送别诗。

      2、思想内容

      诗人和薛华既是同乡、通家,又是好友,两人交谊很深。诗人当时正处于落魄失意的境遇,故诗歌在抒发浓厚的离情别绪的同时,也流露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两者水乳交融,艺术感染力很强。

      3、艺术特色

      (1)诗人构思别致,时时扣住送者和行者的共同命运来抒写。首联写穷路送别和遑然问津,着眼送者和行者共同坎坷的命运。颔联把行程和身世结合起来,既关切远行人今后可能会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短暂和多舛的命途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凉。颈联写漂泊的心事和辛苦的生涯,既劝慰对方,也聊以自慰。尾联写送者和行者彼此都将互相入梦。这样的构思使诗意隽永、情味醇厚。

      (2)这首诗与作者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题材相同,都是送别诗,但风格情调大不一样,前者悲凉低沉,后者慷慨爽朗。可见人生境遇和心情的不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知识点三《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精读)

      1、题解

      本文题目简称《滕王阁序》。滕王阁是李渊之子李元婴在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

      址在赣江边,在今江西省南昌市。本文为骈文,赠序。

      2、结构特点

      每一段都扣合题目且层层转进。

      文章以滕王阁宴会为中心而展开。第一段紧扣题目中的“洪府”,写洪州的地理形势、人文景观,由此将笔墨引至参与盛会的宾主及自身。第二段紧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写登临所见之秋色美景。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第三段虚扣题中的“饯”,由宴会之盛生发人生遇合的感慨。第四段扣合题中的“别”、“序”,写自己的志向、旅程并表达作序辞别之意。全文紧扣题意,层层递转,开合收纵,

      自然流转。

      3、主旨内容(作者抱负的两个方面)

      作者描绘了滕王阁的壮观和洪州的优美景色,既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艾,更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热情和穷且益坚、积极进取的志气,体现了初唐时期勃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4、艺术特色

      (1)五本文是骈文,形式为四六句,以对偶贯穿始终,音节整齐,文章气势通畅,

      声情并茂。无板滞和空洞之弊,实为骈文的精品和楷模。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内心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

      失意与奋进交织的跌宕起伏情感。作者具有丰厚的学养,对典故驱遣自如,无论是

      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皆贴切达意。故文章语约意丰,婉转深厚。

      5、简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特点及在全景描写中的作用

      本文的写景笔法多变,色彩有浓淡的对比,视角有俯仰的转换,景致有远近的

      变化,写景有色也有声,且虚实相映,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两句,色彩明丽、气象开阔、动静互衬而富有韵味;其作为第二段描写景

      物的总体背景,也使整幅画面和谐、灵动,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可以说是全

      段的“文眼”。

      6、典故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运用《离骚》诗意,“帝阍”天帝的守门人,表达对朝廷的怀念。

      (2)“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感慨年时易往,功名难成。“李广难封”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自叹命运不济,仕途坎坷。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欢犹。”“酌贪泉而觉爽”出自《晋书·吴隐之传》,反用典故,意为廉洁的人即使在污浊环境中也能保持清醒。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失路”比喻不得志。(5)“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表现投笔从戎的伟大志向。

      (6)“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和陈蕃是东汉时人。

      (7)“天柱高而北辰远”喻指皇帝。

      (8)“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中“彭泽”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临川”是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內史。

      (9)“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中的孟尝,是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廉洁奉公,但隐居后終不见用。

      杨炯

      知识点一杨炯简介

      杨炯,世称杨盈川。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言律诗。其边塞诗反映边塞征战生活,切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风格悲壮苍劲、慷慨激越,对后世边塞诗派有很大影响。有《杨盈川集》。

      知识点二《从军行》(泛读)

      1、题解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诗的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之事。

      2、主旨内容

      抒发了向往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体现了当时豪迈的时代精神。

      3、诗歌内容及层次

      诗的第一、二句写烽火报警,引发内心报国自卫的激情。三、四句写大军辞朝出征的壮观场面,传达出唐军的必胜信念。五、六句通过对风雪之中军容的细致刻画,表现了边塞战争生活的艰险。七、八句直抒胸臆,点出为国建功立业的主旨。

      4、艺术特色

      乐府诗的明快与格律诗的谨严,得到很好的统一。这首诗用乐府旧题写军旅战争生活,可列入“乐府诗”一类。但其押韵、平仄、对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也可看作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卢照邻

      知识点一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字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诗以七言歌行体最为杰出。有《幽

      忧子集》。

      知识点二《长安古意》(泛读)

      1、题解

      诗为长篇七言古诗。唐以前就有“古意”的标题,与拟古之作相似,一般都是假

      托古代之事,抒发今人之情。

      2、主旨内容

      借用历史题材,以铺陈的笔法描绘了都城长安生活的形形色色,大胆揭露了当时

      权贵的骄奢淫逸及相互倾轧的真实情形,也流露出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的牢骚

      和世事无常的感慨,有一定的讽谕意义。

      3、层次结构

      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娼妇盘龙金屈膝”,铺陈长安城街道和建筑

      的繁华富丽,权豪们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

      歌赵舞为君开”,集中写王孙公子等各种人物在娼家冶游,纵情酒色。第三部分

      从“别有豪华称将相”到“即今惟见青松在”,转写权贵得意骄纵又互相倾轧的

      情况。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自比汉代扬雄,隐居著书,并借桂花喻志。4、艺术特色

      此诗主要采用了铺陈笔法,极力铺张渲染都市生活的各种场景,但铺陈中也寄寓

      了感慨讽刺之意。此诗在修辞上多次运用了“顶针格”,回环往复,有一唱三叹

      之妙,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

      知识点一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继“初唐四杰”之后,反对齐梁的绮靡诗风,提倡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倡导诗歌革新。擅长五言,题材多样,风格高峻。有《陈伯玉集》。

      知识点二《登幽州台歌》(精读)

      1、创作背景

      此诗写在作者随武攸宜征契丹时。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命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怀着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愿望,随军参谋。武攸宜轻率少谋略,屡遭败绩。陈子昂一再进言,请求分兵万人以为前驱,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怀着忠而见弃、报国无门的悲愤,写下了这首登临抒怀之作。

      2、主旨内容

      诗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具有深

      刻的意义。

      3、写作手法(诗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的深重的人生感喟)

      诗歌前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纵贯古今,表露出对古代礼贤明君的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的哀怨,蕴含着历史绵长而人生短暂的悲感。第三句从空间角度着笔,俯仰天地,蕴含着宇宙无限和自我渺小的感叹。因天地广阔、岁月无情,第四句便突现了诗人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自我形象。

      4、艺术特色(诗歌意境广阔宏大、风格悲壮雄浑的特点)

      采用将历史人物事迹抽象化的手法,以“古人”“来者”“天地”这样的概括性意象,极大地拓展了其所歌咏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广阔宏大的意境。诗歌体现出穷通古今、尽阅沧桑的深刻见识,具有悲壮、雄浑的美感。李泽厚称此诗表现了“伟大的孤独感”。

      张若虚

      知识点一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唐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一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诗作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知识点二《春江花月夜》(精读)1、题解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制。本诗为七言古诗。

      2、主旨内容(行文思路)此诗描绘了春江花月夜幽美恬静的景色,由此生发出对宇宙奥秘与人生真谛的思

      索,对游子思妇面对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3、笔调柔婉、满含脉脉温情的抒情特点

      本诗虽有忧愁感伤情绪,但掩抑不住对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依恋、对社会生生不息的欣慰,对夫妻重逢的美好企盼。基调哀而不伤,诗意委婉隽永,成为反映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千古绝唱。4、分析“月”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贯穿作用明月的升落过程是贯串全诗的外在线索。本诗可分为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一部分,写明月笼罩下的春江花林景色,及由此引发的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探索。前八句扣题,渐次描绘春江花月夜优美景色;后八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为第二部分,写面对良辰美景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理。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归之情,并以月亮收结诗题。

      5、艺术特色

      (1)画意、哲理、诗情交相融合。

      本诗作者以“月”为中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月亮既是景物描写的主体,又是离情别绪的背景,诗中的各种景物都笼罩在迷人的月色之下,渐次展开优美的画面;而正是这月色,引发、渲染、寓托了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也融入了诗人宇宙永恒、生命短促的理性思考。情、景、理的交汇在诗中构成了空灵蘊藉、幽美邈远的意境。

      (2)语言优美清丽,音韵动荡流转。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多出顶

      针和回环手法,音乐节奏感优美而强烈。

      第十一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孟浩然

      知识点一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今存诗多田园山水题材,以五言为多,又擅五律。擅长表现幽远凄清的意境,形成清幽淡雅的风格。有《孟浩然集》。

      知识点二《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精读)

      1、题解

      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或作《临洞庭湖》。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丞相。

      2、主旨内容

      这首诗以望洞庭湖托意,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得到当朝执政者援引的心曲。虽为干谒诗,但措辞不卑不亢,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3、层次分析(内容及表达作用)

      首联直叙八月的洞庭湖水天一色。颔联描写洞庭湖气势蒸腾、骇浪滔天的雄伟景象,此为描写洞座湖的千古名句。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语意双关,表面仍写洞庭湖,深层意思则表达了自己希望出仕而无门路。尾联是诗的主旨所在,虽“垂钓”与“湖水”照应,但实为用典,表达了希望张九龄援引的迫切心愿。

      4、艺术特色

      托物寓意、巧用比兴。此诗望人援引,巧用比兴手法,暗蕴旨意。前四句咏洞庭湖蒸腾激荡的景象,意在言外,可视为诗人政治怀抱和进取心态的写照。后四句就眼前洞庭湖水顺势作喻,翻用典故,不露干乞之痕。5、重点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羡鱼”暗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之意,表现自己徒有从政的愿望,却得不到当权者的援引。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

      王维

      知识点一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早年向往建功立业,写过一些游侠、边塞诗,晚年意志渐趋消沉,在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作有不少山水田园诗。其诗各体都擅长,而以五言律、绝最有成就。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有《王右丞集》。

      知识点二《观猎》(精读)

      1、诗题一作《猎骑》。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

      2、主旨内容

      诗人通过描写将军骑马狩猎的场面,生动传神地塑造了一位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格调昂扬,气势雄阔,反映了王维早年向往立功边塞、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3、层次分析

      首联点题,用“倒戟法”,即上、下句位置倒转,以突出听觉感受。颔联描写打猎场面,笔墨集于“鹰眼”和“马蹄”,着意描写鹰目光的锐利、反映的迅速,马驰之迅疾、马步之轻盈。颈联上句承“马蹄轻”而来,在两个动词“忽过”“还归”的对举中,既展示了打猎地点的迅速转移,也突现了出猎者心情的轻快。尾联以回顾之笔遥应篇首,以境界开阔的景语作结。

      4、说明诗歌从出猎写到猎归的构思特点

      此诗巧于构思,精于笔墨。诗歌以“猎”字关涉全篇。前半写出猎,后半写猎归,从狩猎这个角度来刻画将军的风采,别具一格。

      5、领会“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两句用字的生动精炼“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将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初读似各表一意,细读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6、分析诗中塑造的将军形象

      诗中只用“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忽过”几笔点染,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就呼之欲出。诗中用“细柳营”“射雕”两个典故,都是对出猎将军的赞美,使将军的形象更加丰满。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在长安西北(今陕西西安长安)。这里泛指军营驻扎地。射雕:古时将神箭手称为射雕手。北齐斛律光狩猎时曾射落--只大雕,人们称赞他“此射雕手也”

      知识点三《渭川田家》(精读)

      1、本诗是田园诗,五言古诗。

      2、思想内容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田家耕牧晚归的生活情景,显得安宁恬静、怡然自乐,表现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也间接流露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

      3、分析“归”字在全篇中的深意

      前八句写景,一至四句主要写村庄内的情景,五至八句主要写村外田野的景色。末两句以直接抒情揭明题旨。“归”字乃全篇眼目,诗人依次写牛羊之归、牧童之归、田夫之归,来反衬自身渴望归隐田园的心情。

      4、艺术手法(白描手法及表达效果)

      此诗对田园生活的展示,纯用白描,毫不雕琢,风格自然清新。诗中的人物和景物融于和谐的画面中,诗人不仅勾勒出田园的美好风光,也表现了田家人情的真挚和淳朴,具有愉悦性情的审美作用。

      知识点四《竹里馆》(泛读)

      1、题解

      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竹里馆,王维隐居处辋川别业中二十处景点之一。诗人将辋川各处景色的五绝二十首编成《辋川集》,本诗为其中第十七首。

      2、主旨内容

      竹里馆是一个极其幽寂的地方。诗歌描绘了一个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境界,以此衬托诗人超尘脱俗、宁静恬淡的心境。

      3、艺术特色

      (1)诗思细密,语言精炼。写景只取“幽篁”“深林”“明月”三个意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幽美静谧;写自己则选择“独坐”“弹琴”“长啸”三个动作,表达了诗人忘却世情、陶然自乐的身心。诗中诗人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2)诗虽短小,但饶有趣味。诗中明月照射幽篁和深林,具有明幽相映的特点;诗人独坐幽篁弹琴长啸,又有静动相村的特点。故读来诗意醇厚,令人回味。

      李颀

      知识点一李颀简介

      李颀,交友广泛,与王维、王昌龄、綦(qí)毋潜、崔颢、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都有过从酬唱。作品大都是古体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深沉,赠别诗也有特色。《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知识点二《送陈章甫》(精读)

      1、题解

      送别诗。陈章甫,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序》称他是“才杰”。本诗大概是陈章甫罢官返乡时的送行之作。

      2、主旨内容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李颀的送别诗往往不以抒发别情为主,而以描述人物著称。作者在送行题目下,通过表现自己对陈章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其人格的钦佩,刻画了一个立身坦荡、富有才学但仕途坎坷的不羁之士的形象。

      2)此诗首四句点明送行的时间为春暮夏初时节。接着八句写陈章甫的品德、外貌、才学、志节、行迹、胸襟和格调,写出了其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貌特征。末六句照应送别诗题,设想旅途的艰辛,表示对陈罢官返乡后境况的关切。

      3、艺术特色

      此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行者是”郑国游人”,送者是”洛阳行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作者不为失意作苦语。诗末设想旅途的艰辛,也蕴含着人生旅途的

      险恶,语义双关,诗意隽永。

      王昌龄

      知识点一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擅长七言绝句,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有《王昌龄集》。

      知识点二《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泛读)

      1、本诗为七绝,原作共七首,这是第四首。

      2、主旨内容

      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寥廓景象,表达了守边将士不畏环境荒凉艰苦的豪情壮志,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人沈德潜称“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可作归期无日看。今人刘永济也说“终”字,使人读之凄然,“终不还”一句说明久戍之苦。从中可知对作品主旨不必作单一理解。

      3、艺术特色

      (1)本诗篇幅虽小,但描绘的空间却非常阔大。诗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将东西相距数千里的青海与玉门关有机地整合在一幅画面中,显示了西北边陲的广漠无垠,以及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诗歌意境也因而显得壮阔雄浑。

      (2)此诗用语注意色彩的调配。“青海”、“雪山”色彩暗淡,“黄沙”、“金甲”色彩浓重,两者交相映衬,写出边塞的空旷、寂寥、荒寒,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知识点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精读)

      1、题解

      本诗为边塞诗。乐府旧题《出塞》,其传统写法都是歌咏征戍之事。原作共

      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边塞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推许,明人李攀龙赞许其

      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2、主旨内容

      此诗描写雄伟的关塞、辉煌的征戍历史,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对英

      才良将的企盼和抗敌卫国的豪情。

      3、互文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互文,“秦”“汉”二字,互文见义,穿越千年、概括古今,揭示了世代边境不宁、士卒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互文见义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凝练,择取关塞的典型镜头,涵盖了过去与现在的边塞场景,沟通了荒凉景物与思乡情怀的联系。

      4、最后两句典故的作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西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以怀念李广,暗示朝廷用人不当,强烈希望有英才良将克敌制胜,卫国安边。运用典故及“但使……不教”的呼应句式,使讽刺意味稍委婉,充分体现了王昌龄七绝内蘊丰富、饶有余味的特色。

      高适

      知识点一高适简介

      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能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擅长七言歌行,沉雄悲壮,激昂慷慨。有《高常侍集》。

      知识点二《燕歌行》(精读)

      1、本诗为边塞诗。《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边地征戍、思妇念远等,文人多有拟作。

      2、思想内容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唐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唐军以身许国、慷慨杀敌的爱国热情的歌颂,对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指责,对广大战士离家万里、艰苦征战的同情,其中也融入了诗人从军边塞的经历和体验。就思想内容的丰富及深刻而言,堪称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意蕴和艺术效果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指责和对艰苦征战的战士的同情,褒贬寓于叙述。

      4、艺术特色(说明此诗中笔法多变,节奏不同,修辞多样,达到了内容与声情的和谐统一)

      (1)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再现士卒们丰富的内心感情。笔法多变,既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又有对生活、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还有写景的映衬,抒情的渲染,议论的点化,几者灵活结合。

      (2)这首诗是七言歌行体,四句一转韵,押韵大体平仄相间,诗的音韵、节奏与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达到了内容、声情的和谐统一。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②对偶,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③比喻、夸张、反问、用典等互相配合,增加作品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三《封丘县》(泛读)

      1、主旨内容

      叙写诗人在任职封丘县尉期间的内心冲突和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像陶渊明一样辞官归田的向往,展现了一个正直、傲岸,充满仁爱又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形象。

      2、层次结构及内容

      不堪作吏是全篇的纲目。诗歌分为四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自己的生平身世及禀赋,这是不堪作吏的历史原因。第二部分以客观事实申述不堪作吏的现实原因。第三部分表达应抛弃作吏生涯,躬耕田园。第四部分有所转折,欲归而不能,则更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诗意又进一层。

      3、艺术特色

      本诗为七言古诗,全诗每部分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既流动又凝重,四部分连接,有回环往复之妙。此诗每部分一韵,换韵时平仄相间,有抑扬顿挫之妙。

      岑参

      知识点一岑参简介

      岑参,世称岑嘉州。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其边塞诗多表现唐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擅长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人称“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有《岑嘉州集》。

      知识点二《逢入京使》(泛读)

      1、主旨内容

      天宝八年(749)冬,岑参在自长安远赴安西途中遇赴京述职的友人,写下此诗。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远离故园后忆家思乡的深挚感情,此诗用的都是家常话,但发自内心,不假雕饰,情景真切,故成为千古绝唱。

      2、写作手法

      本诗为七言绝句。

      首句即写实景。从长安到安西,路途漫长,自西回望东面的长安,远行之人不免心潮起仗。第二句承上,因心潮起伏以致潸然泪下。第三句点题,并进一步交代是“马上相逢”,特定的场景发人遐想,与“路漫漫”相呼应,而“无纸笔”不经意地带出最后一句,表示与家人的情感牵挂。句意一脉相连,一气呵成,易处见工,亲切有味。

      知识点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精读)

      1、本诗为边塞诗。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且末河。行:即歌行。2、主旨内容这首边塞诗表现了豪迈乐观的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无不胜的坚强信心,以及高昂的爱国精神。

      3、内容及层次(领会内容:边塞严酷的环境,将军出师行军的艰辛以及对胜利的预期)诗分四层。“君不见”六句为一层,描写白天黑夜奇特的边塞绝域风光,以险恶环境作为背景。“匈奴”以下三句为一层,正面写战争烽烟,“汉家大将西出师”句紧扣题目。“将军”以下六句为一层,均系虚拟之辞,设想唐军将士的半夜行军、边地严寒、临战的紧张气氛,给下文作铺垫。最后三句为一层,是对战果的推测,以唐军不战而胜收束全诗。

      4、说明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险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唐军战士出征时的艰苦卓绝,以及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

      5、艺术特色(分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节奏特点与乐观精神、

      英雄气概的联系)

      (1)意境雄浑壮奇,善用夸张手法绘景状物。黄沙入天、风吹石走的绝域风光,风刀割面、马毛结冰的恶劣环境,匈奴马肥、战尘乱飞的紧迫情势,都着力反衬出唐军将士出征时艰苦卓绝及其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

      (2)善于细节描写。如“半夜行军戈相拨”、“马毛带雪汗气蒸”、“幕中草檄砚水凝”等,把边地深夜的严寒、大漠夜行军的艰辛等情景表现得十分逼真。

      (3)音乐性强。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平韵与仄韵交替更易,节奏顿挫促迫,声调激越豪壮,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李华

      知识点一李华简介

      李华,字遐叔。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与萧颖士齐名。主张宗经,强调文章教化作用。有《李遐叔文集》。

      知识点二《吊古战场文》(泛读)

      1、题解

      吊,凭吊,李华途径古战场时有感作此文。

      2、主旨内容文章生动描写了古战场的凄惨气氛、战斗的酷烈场面以及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反对之情,作者主张以施仁义、行王道为宗旨来安定边防。

      3、内容及层次结构

      文章从描绘古战场的凄怆景色入手,以“常覆三军”为行文纲领,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展开对边地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对战争酷烈、悲惨的描述,提出以“仁义”、“王道”安抚四夷,反对穷兵黩武。并进一步揭示穷兵黩武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主张以“守在四夷”来安定边防。行文纲目清晰,次第井然。

      4、艺术特色

      (1)想象丰富,虚实交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对古战场惨烈场景的种种描绘,时虚时实,或动或静,场面真切,意象生动,大多出于作者非凡想象。同时,感性具体的场景描写与理性的回顾历史、议论时政相结合,使文章宗旨步步推出,鲜明地表达了对战争的立场和观点。

      (2)骈体文。句式在整齐中求错综,大体四言为主,间用五六七言,骈散相间,奇偶错杂,相对于通篇四六言的骈文,更为灵活自由。且每段押韵,平仄交错,有抑扬抗坠的韵律美;加上各段开头多以“吾闻夫”、“吾想夫”、“吾闻之”提领全段文字,使文气流荡,不致板滞。由于作者追求变化,本文成为声情并茂的骈文名作。

      5、重要诗句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牧”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

      第12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韩愈

      知识点一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文公、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力斥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散文众体兼擅,多有创新,成为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与孟郊开创险怪诗派,开“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产生很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知识点二《山石》(泛读)

      1、仿《诗经》例,取首句“山石”二字为题。

      2、主旨内容

      本诗为纪游诗,叙洛阳城北惠林寺之游。诗人叙述了从登山、到寺、夜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山野的自然美和寺僧招待的人情美。并在山行之乐中寄托深沉的人生感慨,表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层次结构

      全诗二十句,可分四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进山到寺的一路景色和作者感受。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下四句为第二部分,写寺中和尚的热情招待。

      “夜深静卧百虫绝”以下八句为第三部分,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和天明离寺下山的晨游。末四句为第四部分,以议论、抒怀作结,表现了此次游山引发的感慨。4、艺术特色此诗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品。作者借鉴散文写法,按照游程时间顺序,逐层铺写游览过程。全篇用单行的散文化句式,无对偶、无典故,更无雕琢之病。方东树《昭昧詹言》称赞说:“不事雕琢,自见精彩,真大家手笔。……从昨日追叙,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知识点三《听颖师弹琴》(精读)

      1、此诗为写音乐的名篇。

      2、主旨内容

      诗歌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变化倏忽、难于捕捉的乐声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还善于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生动地传达出艺术的精妙及其感染力量。

      3、层次结构(分析前后两部分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关系)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以形象的比喻摹写声音。自“嗟余有两耳”以下八句,以自己听琴的感受来烘托琴声的美妙、演奏的高超。全篇诗情起伏,富于变化。不仅上段与下段、上联和下联,甚至一句之中也起落变化,极具掩仰顿挫之妙。

      4、艺术特色诗歌运用众多生动的比喻,描摹变化多端的音乐,有声有色,十分形象。

      知识点四《张中丞传后叙》(精读)

      1、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抗击叛军,被围十个月,终因兵尽粮绝、援军不至,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张中丞传》即《张巡传》,唐李翰撰,今佚。本文是对《张巡传》的补充,故名“后叙”。

      2、写作背景

      安祿山叛乱后,玄宗西避蜀中,时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坚持一年之久,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乱平后,朝中有人竭力散布他们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他为说明事实真相,弘扬正气,打击邪恶,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文章气势充沛充满激情,具有立懦起顽、震撼人心的力量。

      3、主旨内容

      歌颂英雄,弘扬正气,驳斥流言,抨击邪恶,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4、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两者联系紧密的特点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叙为主,后半部分议为主,议为叙之纲,叙为议之事实证据,叙议两部分都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文章的前半部分自开头至“设淫词而助之攻也”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结尾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塑像立传。前后两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议论与叙事相结合,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清人方苞说:“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5、具体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张巡:好学,记忆超群,临刑不乱;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6、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传神的细节描写,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如南霁云的断指拒食、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超群;

      (2)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忠贞刚烈、嫉恶如仇;

      (3)反面人物的映衬,如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7、艺术特色

      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

      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

      风发,义正词严,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震撼人心。

      知识点五《送孟东野序》

      (精读)

      1、题解

      本文为赠序,是作者送个诗友孟郊的一篇临别赠序。孟东野:即孟郊。

      2、主旨内容

      序中对孟郊的怀才不遇深抱不平,并进行安慰,一方面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同时期望他以不平之鸣反映时代和人生。

      3、领会“不平则鸣”说在文学批评史上承前启后的影响

      “不平则鸣”说,上承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的“发愤著书”说,下启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穷而后工”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本文也是一篇“不平则鸣”的代表作。

      4、分析紧扣“鸣”字组织全文的结构特色

      作者下笔先声夺人,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振起全篇,论述则紧扣“鸣”字。文章从物鸣推及人鸣,而人鸣中又分“以道鸣者”、“以术鸣者”和“以文辞鸣”者。由历史人物的善鸣又推及唐人之鸣,然后由唐人归结到孟东野身上。前面所论所言均为铺垫,文章蓄势至此,虽言盂东野只有寥寥数语,但不觉单薄,文章最后将“不得其平则鸣”、“鸣国家之盛”、“自鸣其不幸”都归于天意,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之情,也为孟东野的不遇鸣不平。

      5、说明本文句法多样,散句中夹用排句的特点(艺术特点)

      文章从一“鸣”字生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多样。在语言上,以单行的散文贯通气脉,其中又夹用了长短不同的排句,如“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以鸟鸣春”、“以雷鸣夏”等。读来生动流杨,富有节奏感。

      刘禹锡

      知识点一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又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

      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政治倾向鲜明,较有现实意义。仿民歌的抒情小诗风

      格通俗清新,怀古咏史之作也很有特色。擅长近体,格律精切。有《刘宾客集》。

      知识点二《西塞山怀古》(精读)

      1、本诗为怀古诗。七律。

      2、主旨内容

      借古讽今,警告藩镇割据势力不要依据山川形势划地称王,同时提醒朝廷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切勿重蹈六国覆亡故辙。

      3、艺术特色

      将西晋与东吴、统一与分裂、古代与当时两相照应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对史料的剪裁颇见功力。其本意并不在客观叙述史实,而是从地形险要生出感慨,所以重点写东吴亡国,而自晋至唐有六代兴亡则一笔带过,清屈复说“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4、内容及层次结构

      本文为七律。前四句侧重怀古。第一句从西晋水军进攻落笔,具浩荡的声势,后三句专写大军压境下东吴的苦心防御,却只如摧枯拉朽,一雄壮,一惨淡,力量强弱对比不言自明,几个动词的运用更增加了对比的力度。后四句侧重慨今,总结历史教训。“人世”句的议论,由东吴推扩到六朝兴亡,“山形”句的写景,归结到题目中西塞山。末两句以怀古慨今概括诗旨,收束全诗。

      知识点三《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泛读)

      1、本诗为七言绝句。

      2、主旨内容

      通过描写人们看桃花的情景,抒写了压抑在心底的愤懑,流露出对朝廷新贵的不满和讽刺,侧面反映了中唐政治境况。

      3、艺术特色

      (1)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以看花归来的人们的满足和愉快,衬托出桃花之繁荣美好,构思巧妙,用笔简洁。

      (2)比兴手法。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兴,生发议论。表层意思说桃花都种于诗人被贬离开京城后,深层含义则表达了对新贵的不满,讥讽新贵的提拔都是在主张革新的士大夫被贬逐之后。诗歌语含讥讽,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个性色彩。

      柳宗元

      知识点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属“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所作散文峭拔矫健,笔锋锐利,尤以山水游记著称。诗歌也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

      知识点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精读)

      1、本诗为政治抒情诗。七言律诗。

      2、写作背景及主旨内容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下,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至南方。当时作者被贬初抵柳州,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远州后郁愤不平的感情,同时表达了对挚友、同道者的深切思念。

      3、写作手法(情景交融的特点,层次结构)

      首联写登楼,起势极高,境界阔远,点明愁思,为以下逐层抒写渲染了气氛。颔联写近处所见景物,从景物联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感慨遥深。颈联放开写远方景物,景中寓怀念同道之情。尾联以“共来”扣题,归结到寄诸友本意,阻隔遥远、聚会无期的惆怅情愫,曲曲传出。

      4、说明“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两句的象征意蕴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工对,铢两悉称,描写细致。在赋中兼有比兴。既是写风狂雨骤的眼前实景,“芙蓉”、“薜荔”又是象征意象,以芳洁美好的事物作为作者人格的写照,寓意深刻。

      知识点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读)

      1、题解

      本文是山水游记。本篇是作者《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2、主旨内容

      记叙了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体现出作者在革新失败、身受贬谪后依然坚持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作者以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相映村,使这篇山水游记的立意深化而具有了深刻内涵。

      3、写作手法

      文章主体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记述游西山之前平日的游览情景,后一部分记述宴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两部分彼此呼应,章法井然。清人孙琮评析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指出了其间的对比映衬关系。

      4、艺术特色(具体分析文章写景时所用的对比、烘托手法)

      作者善于绘景状物,笔墨简洁而描述形象。文中写西山景观一段,无一句正面描绘西山,却又句句是在写西山之“怪特”。且通过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从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气势。文章题目中有“始得”二字,行文中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时时予以照应,脉络清晰,结构缜密。

      知识点四《钴鉧潭西小丘记》(泛读)

      1、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山水小品。

      2、主旨内容

      文章借小丘原有嘉木、美竹、奇石、溪流,但因秽草恶木的包围而成为弃地的遭际,暗喻自己有美好的操守、远大的抱负,却遭排挤、被贬谪的境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清人刘大櫆有评:“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

      3、艺术特色

      一是以动写静,如写石“负土而出”、“嶔然相累而下”、“冲然角列而上”,形象生动,将静的物描绘出动态,且“色色写得生活,尤为难得”。二是化景为趣,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自然界中的每一物,然后他又能从中发现妙趣和奇趣。如写浮云、溪流和鸟兽则为“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他枕席而卧,欣赏大自然则写“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种感应原是很难表达的,但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写活了,而且妙不可言。

      知识点五《段太尉逸事状》(精读)

      1、题解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因反对朱泚(cǐ)作乱称帝被害。逸事状:“状”的一种变体,即记载作者被遗漏的事迹,不求全面、详尽。2、写作意图(主旨内容)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即为(史官)写史书而做材料上的准备。本文作于元和九年(814),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作参考的。

      3、分析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本文作者选择了传主生平的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三者交相辉映,多侧面地表现出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特征。

      4、简析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

      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横暴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5、说明本文记事时打破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本文所记“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其中尤以“勇服郭晞”最为丰赡生动,矛盾冲突尖锐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而是采用插叙,将勇服郭唏一事提前。好处是:该事件最富戏剧性,有“先声夺人”之效;该事件最生动、最能突出段太尉的性格,也最能反驳“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攻击。

      6、重要语句

      (1)“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这里“副元帅”是指郭子仪。

      (2)痛斥焦令谌的人物是“尹少荣”。

      (3)写段秀实赴郭晞军营,是为了表现他的刚勇无畏。

      知识点六《种树郭橐驼传》(精读)

      1、橐驼,骆驼,这里指驼背。

      2、作品体裁

      纪传体讽喻散文,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3、主旨内容

      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借郭橐驼谈种树之道,形象地提出自己的重要政治观点: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这一观点虽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消极成分,但其包含的民本思想有进步意义。

      4、艺术特色(以类比和对比方法说理及其效果)本文说理采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简明生动地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张籍

      知识点一张籍简介张籍,字文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是韩愈学生,与白居易、

      元稹、刘禹锡、姚合等均有交往酬唱。擅长乐府诗,内容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民生疾苦,语言通俗,平易流畅。与王建齐名,所作世称“张王乐府”。亦工近体诗。有《张司业集》。

      知识点二《江南曲》(精读)

      1、题解

      《江南曲》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曲:一作“行”。此诗用乐府旧题,内容上有所创新。

      2、主旨内容

      前人《江南曲》多写男女青年爱情,作者则另有开拓,截取了最具有江南特色的当地风物和生活景象,细致描绘了一幅水国风光和人民生活习俗的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3、分析作者笔下的江南水乡风光与风情(层次结构、内容)

      这首乐府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起首至“连木为牌入江住”四句,写江南特有的风物和居民水上生活情景。第二部分自“江村亥日长为市”至“无井家家饮潮水”四句,写江村集市、江镇风光和习俗。第三部分自“长江午日沽春酒”至“夜唱竹枝留北客”,写长干里的酒家娼楼,暗示江南的富庶和繁华。第四部分为最后两句,以赞美江南风土作结。作者的描绘犹如一组组电影镜头,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江南的水国风光和风情。

      4、艺术特色

      诗歌熔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清深,造语天然,风格平易自然。唐代姚合《赠张籍太祝》诗云:“绝妙《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

      王建

      知识点一王建简介

      王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题材与风格与张籍相似,所作世称“张王乐府”。有《宫词》一百首,当时就流传广泛。有《王司马集》。

      知识点二《水夫谣》(泛读)

      1、为乐府诗,即事名篇,自创新题。

      2、主旨内容

      描写江上纤夫的辛勤痛苦,反映出当时徭役的繁重,体现出作者同情下层贫苦百姓悲惨命运的人道情怀。

      3、写作特点及艺术特色诗设为第一人称,以纤夫自述的口吻直接叙说,可分为三部分:

      自首句至“水宿沙行如海鸟”为第一部分,总序纤夫被奴役的痛苦。自“逆风上水万斛重”至“齐声腾踏牵船歌”为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纤夫白天黑夜的劳作。

      自“一间茅屋何所直”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纤夫无奈的心理和愿望。全诗在叙述中描写了纤夫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其心理演变,刻画入微。诗歌语言整体通俗,但时有凝练精警之句,结句犹有余韵。

      第十三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白居易

      知识点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反对一味“嘲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讽喻诗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关心民生,切中时弊,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组诗。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艺术成就很高,闲适诗和杂律诗也有不少佳作。白居易诗风平易通俗,与元稹相近,时称“元白体”。有《白氏长庆集》。

      知识点二《轻肥》(泛读)

      1、题解

      讽喻诗。选自《秦中吟》,是其中的第七首。轻肥:轻裘和肥马,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指达官显宦的豪奢生活。

      2、主旨内容

      中唐后朝政腐败表现之一是宦官专权,史载“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这首诗以“直赋其事”的笔法,真实地反映这一现实,揭露了宦官的豪华奢靡和骄横跋扈,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所以“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3、层次结构

      全诗分四层。前四句先以叙述起笔,再点出抨击对象是宦官。接四句写宦官走马赴宴,突出其骄横。然后六句写军中宴会的场面,突出其豪奢。最后两句笔锋推向当时国情,展现江南大旱、饥民相食的惊心动魄一幕。

      4、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往往“卒章显其志”,多用说理显示。但此诗末两句,却展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残酷事实,这与前面的描叙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有力揭示出社会不公,撼人心魄。

      知识点二《上阳白发人》(精读)

      1、本诗为政治讽喻诗,属于“新乐府”

      2、主旨内容

      通过上阳宫女一生幽闭深宫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广选妃嫔的残恶行径。

      3、层次结构

      这首诗分为五部分。

      自开头到“零落年深残此身”为第一部分,写上阳宫的环境和老宫女的身世。自“忆昔吞悲别亲族”到“一生遂向空房宿”为第二部分,追忆她入宫的往事。自“宿空房,秋夜长”到“东西四五百回圆”为第三部分,具体描写宫女在上阳宫的寂寞岁月。自“今日宫中年最老”至“天宝末年时世妆”为第四部分,描写上阳宫女垂暮之年的情状。诗的尾声为第五部分,卒章显志,直接抒写诗人感慨。

      4、分析上阳宫女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白头宫女的典型形象。上阳宫女于豆蔻年华入得深宫,忍泪痛别亲人,孤身到老,与外界分离,凄冷寂寞而又毫无出宫希望。表现出在封建压迫下,老宫女凄凉、幽怨而又绝望的心境。

      5、艺术特色

      (1)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自然,具有民歌风调。

      (2)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民歌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手法,音韵转换灵活。

      (3)整首诗以叙事为主,不断穿插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加上简洁的抒情和议

      论,显得生动形象。

      知识点三《长恨歌》(精读)

      1、诗歌层次及内容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按情节发展分四部分:

      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部分,写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生活及李隆基沉迷声色;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不见玉颜空死处”为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中兵变爆发,贵妃殒命,李隆基感伤不已;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部分,写李隆基重归长安后对杨玉环的无限思念;

      其余为第四部分,写道士在仙境找到杨玉环和杨玉环的忠贞不渝之情,最后两句

      点明“长恨”的题旨。

      2、此诗主题的几种说法,分析作者写作此诗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关于诗的主题学术界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诗歌叙述的是一出被美化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的生死相隔,作者深表同情,对李、杨的荒淫误国有所讥讽。此诗对李杨悲剧的描述,虽依据了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但已融进了作者许多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诗歌叙述的是一出被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杨的生死相隔,作者深表同情。对李杨感情的生死不渝,则不禁感动与激赏。尽管此诗前半部分有些描述对李杨的荒淫误国有所讥刺讽喻,但作者的旨意显然还是对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对人间真爱的歌颂。虽然人们未必相信李杨帝妃之间真有如此深挚的爱情,但由于诗人热情歌唱了悲剧中这种患难、忠贞、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所以此诗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3、简析此诗以描写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作为叙事诗,本诗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作品又展现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想象,染上哀婉浓烈的抒情色彩,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情节生动曲折,这既因李杨情事本身的离奇独特,也得力于诗人的精心构思。例如马嵬事变后,按理李杨悲剧已经完成,作者却在后面用大量篇幅叙写李赴蜀、还京、回宫一路对杨的无穷思念,细致刻画其内心活动,于是生发出道士寻找杨玉环、杨玉环在仙境等一系列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悲剧气氛更加浓烈,“长恨”抒情主题也更强化。

      4、分析李隆基、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主要突出了李隆基早先的荒淫误国和后来对杨玉环的笃诚思恋,侧重描绘了杨玉环的娇媚恃宠及在蓬莱仙境仍对李隆基忠贞不渝。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如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细致刻画了李隆基从傍晚到入夜、夜深、黎明、清晨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杨玉环的震惊、激动、惶恐、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情,如黄周星所言:“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

      5、说明诗中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全诗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运用对偶、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方法娴熟自如,诚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对偶、双关,写出二人深情。“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为对偶,表现二人的豪奢生活。“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为对偶,前后景色的对比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差异。“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为对偶,表现时光流逝及唐明皇回宫后

      独自一人的凄凉。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顶针,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政事的荒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了夸张和对比手法,表现出杨贵妃的美貌及受宠。

      “梨花一枝春带雨”为比喻,表现出杨贵妃即使哭泣也美丽的容貌。

      元稹

      知识点一元稹简介

      元稹,字微之。与白居易、李绅一起创作新乐府,同为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他的古、近体诗也有不少佳作。有《元氏长庆集》。知识点二《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精读)

      1、主旨内容

      此诗写对亡妻的思念,以平易的语言写夫妻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触景生情,思念也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诗歌直抒胸臆,纯朴感人,被誉为悼亡诗的典范。

      2、分析诗中所写四件生活琐事和最后的直抒胸臆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眼前”情事,印证亡妻“昔日戏言”,意为亡妻的音容笑貌以及往事仿佛都在眼前,悲凉之意暗笼下文。颔联写亡妻的衣裳已都施舍,但其亲手缝制的衣物却不忍动用,以作永久的纪念。颈联写诗人因念及旧情,侍候亡妻的奴仆也得到格外恩惠;因遵亡妻梦中所嘱,送钱给相关亲友。

      中间两联共写四件生活琐事,折射了诗人心中沉痛的哀思。

      尾联诗人先宕开一笔,写夫妻死别,本是人之常事。但亡妻与己共处患难,如今

      触目伤情,百事堪哀。最后以“百事哀”关合全篇所言情事。

      李贺

      知识点一李贺简介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诗鬼。诗中多生不逢时的感慨,并能“深刺当时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擅长乐府诗,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但往往过于雕章琢句,怪诞奇诡,有理不胜辞的缺点。有《李长吉歌诗》。

      知识点二《李凭箜篌引》(泛读)

      1、主旨内容

      这首诗是描摹音乐的名篇。作者凭借丰富的艺术想象,采用一连串奇特的比喻,生动地描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之精、曲调之美、感染力之强,也渗透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情思。此诗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

      2、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十四句,共分三部分。首四句先写箜篌,而乐声、演奏者姓名、时间和地点的介绍穿插其中。接着“昆山”两句,直接描摹乐声的音质特点和乐声情感色彩。后八句则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可感的形象描写音响效果,诗境幽深渺远,引人联想。

      3、艺术特色

      诗作的构思独辟蹊径,以新奇取胜。作者仅以“昆山玉碎风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描摹乐曲本身,而用大量笔墨渲染乐曲的动人效果。

      诗歌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移情于物、以实写虚等,把抽象的听觉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颇富浪漫色彩。

      知识点三《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精读)

      1、本诗为咏史诗。

      2、主旨内容

      诗以金铜仙人临去汉宫时表达的亡国之殇,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敏锐的诗人心中有大唐王朝每况愈下的隐忧,并为自己仕进无望、报国无门而深感悲凉。

      3、层次结构

      这首乐府诗共十二句,结构上顺序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以汉武帝的身后事,感叹岁月易逝,人生难久。中间四句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悲凄情状。最后四句写出城后途中萧瑟悲凉的情景。

      4、艺术特色(意境特点)

      (1)作者善于渲染悲剧气氛,创造出一个铜人辞汉的悲凉哀怨意境。秋风、马嘶、桂花、苔藓、酸风、明月、衰兰等景物,都既具深秋特征,又染上衰败凄恻的主观色彩。

      (2)善用拟人手法,如汉月相伴,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设想极为奇特,清代王琦评云:“又铜人本无知觉,因迁徙而潸然泪下,是无情者变为有情,况本有情者乎?长吉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衬出之,则有情之物见铜仙下泪,其情更何如耶?”

      杜牧

      知识点一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以济世之才自负,但处于晚唐衰世,怀抱难以施展,又不愿苟合取容,有时便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因此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诗、赋、古文俱工,诗歌成就最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尤有远神逸韵。有《樊川文集》。

      知识点二《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精读)

      1、本诗是咏史诗。

      2、主旨内容及写作意图

      “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本诗选择“飞驰以进”这一关键史实,揭露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欢心而不惜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力地鞭挞了帝王后妃的骄奢淫逸,堪称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选取历史事实,揭露统治者的荒唐行径,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3、层次结构

      诗歌前两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色绮丽,宫殿宏伟,极有帝王气派,而千门万户,次第洞开,又使人想象将有什么大事发生。第三句推出描写的主体,“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似乎不相干的意象并置,启人思索留有悬念。直到末句揭示其中联系,点明这不过是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则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失政,便都跃然纸上,而与前两句郑重其事的描写相对照,更增添了讽刺的辛辣意味。知识点三《早雁》(精读)

      1、本诗是咏物诗。

      2、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南侵,边地人民受尽侵扰,纷纷逃亡。杜牧当时担任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刺史,闻讯之后深为边地人民担忧,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他的关切与同情。

      3、思想内容

      同情边地人民的遭遇,讽刺朝廷的麻木不仁。

      4、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层次结构)整体上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抒情达意,表面上句句写早雁,实际上句句写难民。诗首联写大雁早早飞向南方,因受弓箭惊扰而四散飞逃,以此比喻边民惊恐万状,流离失所。颔联写大雁飞经都城长安,形单影只,冷寂苍凉,隐喻朝廷对百姓苦难麻木不仁,寄寓着诗人的讥讽。后两联设身处地为大雁着想:既然胡骑满地,春天也不能返回北方,那还不如暂留南方,安居潇湘。表面上句句叮嘱大雁,实际上是同情难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李商隐

      知识点一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一生困顿失意,有政治抱负,所作多抒发时代乱离、人生失意的感慨,还有大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艺术上兼长各体,七律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旨趣幽深,耐人寻味。部分作品隐晦迷离,令人难以索解。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知识点二《安定城楼》(精读)

      1、本诗为咏怀诗。

      2、情感内容

      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表达有所作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3、层次结构

      全诗文情跌宕,而脉理清晰。首联扣题,写楼之高,景之远。颔联转入慨叹身世,只述贾谊、王粲两位前贤遭遇,而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已和盘托出。颈联抒写抱负,境界阔大,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堪称全篇警策,因而深得宋代王安石赞赏,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敝屣利禄,正告某些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说明诗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

      本篇用典贴切,而又灵活自如。贾生年少、王粲登楼,与作者处境和感情十分吻合。范蠡典故是暗用,如盐入水,不露痕迹。鹓雏、鸱枭的典故对比鲜明,既有坦荡剖白,又有冷峻讥讽。

      (1)“贾生年少虚垂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上书不被汉文

      帝采纳,隐喻自己应试不中。

      (2)“王粲春来更远游”,以王粲自比。

      (3)“欲回天地入扁舟”,暗用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典故。

      (4)“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运用典

      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讽刺意味。

      知识点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泛读)

      1、题解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应是酒席间一位贵家女子。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加以概括,这类诗大都意义比较隐晦,有的可能别有寄托,也有的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不同读者阅读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

      2、层次结构及内容分析

      此诗追怀一次难忘的宴会。首句写宴会时间,叠用两“昨夜”,写出星光闪烁,春风骀荡,已见得追思不置。次句写宴会地点,是在贵家后厅,“画楼”“桂堂”,极为幽美华贵,然宴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有难忘之美人在(当是贵家的一位女子)。三、四两句写自己与美人形体不能相接,而心灵可以相应。五、六两句写宴会热烈场景,送钩射覆,虽隔座分曹,但目成心会,已使诗人深深陶醉,故倍感酒暖灯红。末二句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际,追思昨夜,不禁怅然若失,顿起身若转蓬之感。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嗟叹交汇,使此诗在绮丽流动的风调之外增添了沉郁悲慨的感伤色彩。

      3、分析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感情形体相隔、心灵相通是一种很微妙的境界,可以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描绘间隔中的沟通,缺憾中的慰藉,吐露对美好情缘的自信和珍视,细腻深刻而又主次分明,显示出诗人善于体察和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过人之处。

      知识点四《锦瑟》(精读)

      1、此诗以锦瑟起兴,诗题仿《诗经》旧例,取自起首二字。可视为广义的“无题诗”。

      2、主旨内容

      本诗是意蕴丰富的抒情诗,主旨历来有多种说法,以自伤身世遭际之说比较贴近本意。

      诗的首联以锦瑟起兴,清越哀怨的乐音使诗人联想起美好年华的流逝,莫名的惆怅油然而生。中间两联连续描绘“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月明珠泪”、“日暖玉烟”四幅迷离恍惚、幽美凄清的景象,既可以视为诗人对音乐感受的形象化展现,又可以视为诗人自己的心灵图景,象征诗人负凌云之才、一生襟抱难开的坎坷境遇和情感历程。末二句用递进一层写法,怅惘之情早已如此,则今日之怅然若失可想而知。

      3、艺术特色

      (1)诗中所用典故的原意及其象征意义

      中间两联辞采斐然,联想丰富,连用四个典故,又具有象征意义,读之令人心有

      所感,但又难以、而且也不必一一指实,提供了多方开发的可能,读者尽可以浮

      想联翩,玩味不尽。前人谓李商隐此诗“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

      诸家中得未曾有”,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中间两联大有关系。“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往事如梦;“望帝啼鹃”借喻自己悲怀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月明珠泪”借以感叹身处明世而被埋没的命运;“日暖玉烟”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即。

      (2)全诗将警策的立意与深奥的典实、华美的辞藻互相结合,形式上属对精工、声韵谐婉,堪称唐代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代表作品。

      温庭筠

      知识点一温庭筠简介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世称温方城、温助教。温庭筠诗词并工,其诗工于体物,设色艳丽,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又“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对词的格律形式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成为花间词风的代表。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有《温飞卿集》。《花间集》收其词十六首。

      知识点二《苏武庙》(泛读)

      1、主旨内容

      作者所处晚唐,国势衰颓,变故迭起,诗人弘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系故国,具有特珠的现实意义。这首诗因成功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作。

      2、层次结构

      诗歌首句从苏武和汉使会见的情景切入,写出其骤见汉使时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以“魂销”二字概括。次句由人及庙,渲染苏武庙苍古肃穆,为下文追思苏武事作铺垫。颔联上句写胡天月冷,望雁思乡,下句写塞草凄迷,牧羊晚归,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十九年幽禁生活的单调、孤寂,心悬故国、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3、艺术特色

      颈联“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从情感内涵来看,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回想盛年出使情况,禁不住感叹欷歔,十分自然。

      知识点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读)

      1、此词为闺怨词。

      2、主旨内容

      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表现了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寂寞之感。

      精工绮丽的画面背后,透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愁。词的上片首句写日照绣屏,不但显示环境的富丽,也可见女子起身之晚。次句写女子未起身时,面容姣好而鬓丝缭乱。再写梳洗时情状,懒画蛾眉,迟迟梳洗,活现出一副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镜中花面交映,罗襦鹧鸪双双,前者足以引起顾影自怜之情,后者又使其顿生自怜孤单之意。

      3、艺术特色(分析寓情感于描写之中的艺术手法)

      本篇表面看来多系态度冷静的客观描写,精心描绘贵妇的生活画面和起身前后的容貌动作,但细心寻绎,仍然可以发现某些情感的线索,如第三句的“懒”字,第四句的“迟”字,不仅画出了娇慵的情态,透过一层,亦足见其无所寄托,百无聊赖。一个“弄”字,则可见其虽则娇慵,但修饰仪容绝不草草了事,爱美本性随时随地自然流露,这样下文顾影自怜才能顺理成章。

      第十四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秦韬玉

      知识点一秦韬玉简介

      秦韬玉,字中明,一作仲明。少工吟咏,“每作人必传诵”。其诗一部分构思新

      奇,略得李贺遗意;一部分倩丽侧艳,近于温庭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知识点二《贫女》(泛读)

      1、本诗为咏贫女之作。

      2、内容及写作手法

      本诗刻画贫女形象,既不用景物烘托,也不对容貌举止作具体描摹,而是放到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口语化的独白倾诉心底衷曲。贫女从家常衣着谈到自己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志趣,既有华年虚度佳偶难觅的感伤,又有曲高和寡不从流俗的矜持。最后两句慨叹喷薄而出,展示了贫女被一针针刺痛的伤痕累累的心灵。

      3、主题思想

      元好问说:“此韬玉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黄周星说此诗“名为咏贫女,实即咏贫士耳”。从比兴意义来看,确实如此。贫女良媒难托的哀怨,折射出寒士举荐无人的苦闷;“谁爱风流高格调”,分明是寒士知音难觅的嗟叹;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的孤高;而“为他人作嫁衣裳”,则恰切地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却久屈下僚的寒士的悲剧命运,语意双关,含蕴丰富。

      陆龟蒙

      知识点一陆龟蒙简介

      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工诗文,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写景咏物之作富情致,某些小诗讽刺尖刻。小品文成就较高,愤世嫉俗,内容有现实意义,讽刺辛辣,在盛行骈俪文风的晚唐时期独具特色。与

      皮日休二人唱和之作编为《松陵集》,另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等。

      知识点二《野庙碑》(泛读)

      1、题解

      碑:文体的一种,一般刻在石头上,称为碑文,多用来记述功德。

      2、主旨内容

      本文针对晚唐瓯越间妄立神庙滥祀神鬼而作,指出淫祀尚不足悲哀,真正可悲的是乡民还要被迫以更大的代价侍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贪官污吏,这些贪官污吏给人民造成的危害比神鬼不知要严重多少倍,作者对他们痛加鞭挞,锋芒非常尖锐。

      3、写作特点

      本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层层递进。第一层追溯渊源,说明立庙树碑是要纪念有功德政事的人,是理所应当的。第二层说那些“无名之土木”对百姓没有丝毫恩惠,不应受供奉。第三层进一步说,现实生活中的官吏不但对百姓没有恩惠,而且贪得无厌地压榨百姓,因而更加令人愤慨,层层递进,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艺术特色

      本文主体是议论,但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野庙土木偶像的五花八门,乡民供奉神鬼时的诚惶诚恐,官吏平日的作威作福和面临危难时的胆小如鼠,都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冷隽,耐人寻味。

      罗隐

      知识点一罗隐简介

      罗隐,字昭谏,世称罗给事。自编其文为《馋书》,益为当权者所憎恶,屡试败北,史称“十上不第”。好谐谑,偶感辄发,其文笔锋犀利,多抗争愤激之谈。其诗多咏物、咏史之作,亦多有警世之戒。有《罗昭谏集》。

      知识点二《越妇言》(泛读)

      1、题解

      越妇:朱买臣的妻子,因为朱买臣的家乡春秋属于越国,因而称为越妇。

      2、思想内容《汉书》写朱买臣,是为了赞美朱买臣得志后不忘旧情,感恩图报,而其前妻虽不失同情之心,终是目光短浅,她是在羞愧悔恨中自杀的。但作者在本文中把朱买臣写成被讽刺的对象,做成了一篇翻案文章。全文借古讽今,言辞犀利,借朱买臣前妻之口,表达对封建官僚的讽刺之意,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3、写作手法及意图

      本文重点是写“言”,虚构朱买臣前妻对近侍的一番话,揭露热心于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们,当其失意时,所标榜的“匡国致君”、“安民济物”的宏大抱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大言而已。一旦得意则“急于富贵”,并以此“务于一妇人”。所以本文中朱买臣前妻不“食其食”,“闭气而死”,不是出于为自己羞愧,而是出于为朱买臣羞愧。这与《汉书》中有关描写的立意根本不同,针砭现实极为有力。

      韦庄

      知识点一韦庄简介

      韦庄,字端己,有《秦妇吟》纪黄巢事,唐亡后为前蜀宰相,卒谥文靖。因曾居成都浣花溪,诗集名《浣花集》。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其词收入《花间集》者计四十八首,大体情深语秀,艺术成就较高。

      知识点二《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精读)

      1、写作背景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是指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对江南的风土人情由衷赞叹,留恋不已,写得直率旷达,不加掩饰。

      2、分析词中准确概括江南风物的特点

      开篇点明“江南好”,以下四句即由此展开,先写江南风景清朗明媚,继写江南生活舒适悠闲,再写江南女子光彩照人,皆能准确概括江南风物的特色,极富诗情画意。末两句因江南无限美好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二者自然形成对比。

      3、领会“莫”、“须”、“只合”等字的含义

      “莫”为“不要,”“莫还乡”表现对江南的不舍;“须”为“应该”,“须断肠”表现离开江南后的悲凉;“合”为“应该”,“只合江南老”表现出对江南的深厚感情。这些字都表现出诗人对江南的深挚感情。

      杜荀鹤

      知识点一杜荀鹤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部分作品反映唐末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堪称动乱时代的诗史。语言通俗,风格平易,后人称“杜荀鹤体”。有《唐风集》。

      知识点二《山中寡妇》(精读)

      1、诗题一作《时世行》。本诗为七言律诗。

      2、主旨内容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苛捐杂税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感情极其沉郁悲愤。

      3、层次结构(分析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现实黑暗的特点)本诗主要艺术特色是把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入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之中。首联写女主人公因战乱而丧夫,衣衫褴褛,容颜憔悴,给人以深刻印象。颔联写田园荒芜,而官府仍然日日催税,残酷压榨,则女主人公的不堪重负、日夜惊恐可想而知。颈联写女主人公在死亡边缘挣扎的苦难生活。尾联由此引发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主题。

      4、说明诗歌末两句议论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

      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深化了主题。

      崔涂

      知识点一崔涂简介

      崔涂,字礼山。长期客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羁旅行役之作,

      情调苍凉,颇有佳句为世所传诵。《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知识点二《孤雁》(几行归塞尽)(泛读)

      1、本诗为咏物诗。

      2、主旨内容

      通过写孤雁的形态和神情,传达游子的悲凉,孤雁的悲鸣中透露出孤寒无依者的

      悲哀。

      3、写作方法及层次结构

      本诗以“孤”字为一篇之眼。

      首两句说同伴已尽归塞上,只剩下孤雁前途渺茫。“暮雨”句,清代纪昀批评说是“相呼则不孤矣,三句有病”。其实本句写暮雨苍茫,感觉失侣,急忙相呼而不及,仍是写“孤”。“寒塘”句写孤雁想到寒塘栖宿,但孤踪自怯,几次想飞下,又迟疑徘徊。“渚云”两句写孤雁低飞,相随者唯有洲渚之浮云,关城之冷月,这又反衬出雁的孤影无依。末两句写失群虽未必丧生,但孤飞之雁,毕竟势单力薄,易生疑惧。总之全诗围绕“孤”来立意,但题目之外出现“孤”字只有末句,可谓画龙点睛。李朝威

      知识点一李朝威简介

      李朝威,生平事迹不详,约唐德宗贞元前后在世。有传奇《柳毅传》。

      知识点二《柳毅传》(泛读)

      1、题解

      选自《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原出《异闻集》。

      2、思想主题

      《柳毅传》是一则美丽的人神恋爱故事。小说将爱情、侠义、灵怪三方面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柳毅与龙女一家的密切交往和感情发展,歌颂了对爱情与婚姻幸福的热烈追求以及行侠仗义等美好品格。作品既有瑰丽的浪漫色彩,又有深刻的现实内涵,笔下龙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人的世界的写照。

      3、主要内容

      作品围绕书生柳毅的奇遇展开,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先写柳毅落第,路遇龙女,慨然为其传书至洞庭。龙女得救,洞庭君一家厚谢柳毅。谁知波澜突起,钱塘君出面做媒,要将侄女强配柳毅。柳毅不满钱塘君“以威加人”,断然拒绝。柳毅回家后,先后两次娶妻,皆亡,复娶卢氏,似乎与龙女情缘已了,最后才知卢氏即龙女,两人人团圆。结局虽出柳毅意外却在情理之中,令人感觉惊奇而不突兀。

      4、人物形象

      (1)柳毅见义勇为,一诺千金,施恩不图报,而且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2)龙女面对苦难不屈服,敢于追求婚姻幸福,对柳毅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3)洞庭君仁慈持重,和蔼可亲。

      (4)钱塘君则嫉恶如仇,暴烈勇猛,粗犷鲁莽而又坦率天真,个性极为鲜明。

      5、艺术特色

      小说的心理描绘或简洁,或详尽,但都颇为传神。如柳毅离开龙宫之际,龙女表

      现的留恋之情;又如婚后柳毅怀疑卢氏即龙女,卢氏后来表明真实身份时的愁惧

      兼心、呜咽泣涕,又反复追问柳毅当初拒婚时的心情,这些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写出其特有的复杂心理状态。

      冯延巳

      知识点一冯延巳简介

      冯延巳,一作延己,又作延嗣,字正中。时南唐政权相对稳定,其词多娱宾遣兴、流光连景的闲逸之作,但深情委婉,语言清丽,被王国维评为“开北宋一代风气”。

      有《阳春集》,也有作品混入他人词集。

      知识点二《谒金门》(风乍起)(泛读)

      1、主旨内容

      这首词写少妇怀人之情。她独居深院,寂寞无聊,春风撩拨起她的相思之情,整天盼望远人归来,而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鹊声又给她以慰藉。先忧后喜,显示主人公的内心难以平静。

      2、艺术特色

      借助描绘举止和表情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词主要艺术特色。闲引鸳鸯,漫挼(ruó)红杏,慵倚栏干,独看斗鸭,一连串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少妇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动作,无不显示出她的寂寞难遣。一“坠”一“举”的动作也联系着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

      3、赏析“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一句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妙语天成的名句,不仅写景鲜活,还有比兴含义,象征少妇的心潮波动,引人遐想。

      李煜

      知识点一李煜简介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后主。对宋称臣后屈辱生活,相传为宋太宗赐毒而死。精书画,谙音律,工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词作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知识点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精读)

      1、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

      本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作于被囚禁汴京之时,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抒写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2、说明此词写出了亡国之君的真实情感、深切感触的特点此词是作者唱给故国和自己的一曲挽歌,抒写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恨。情感内涵复杂,一方面眷恋故国河山回忆美好岁月;另一方面为沦为阶下之囚而深感耻辱,为逸豫亡国而深切忏悔。词人敏感的心灵经历深重创伤反复持久的折磨,蓄之愈久,感之愈深,发而为词,自然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诚如王国维所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作者拉开时间、空间的距离,以恒久不变的“春花秋月”、“东风”、“雕栏玉砌”与短暂易逝的“往事”、“故国”、“朱颜”、相对比,将物是人非的情感落差强调到极点,也将自己内心的愁苦发掘到极深处。

      3、分析词中所用比喻的艺术效果

      末两句“一江春水”的奇喻,使抽象无形的愁绪有了鲜明可触的载体,写出了胸中忧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艺术特色

      全词以问答起,以问答结,结构上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知识点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泛读)

      1、题解

      四十年:南唐自公元937年建国,至公元975年为北宋所灭,即李煜作此词之际,首尾三十九年,言“四十年”是举其约数。家国:这里指南唐王朝。

      2、层次结构及内容(运用今昔对比手法)

      词上片写昔,下片写今。开篇大处落墨,将先人基业、广袤山河一笔括尽。接写宫殿壮丽,气象非凡,是极写王者之尊。下片陡然翻转,写亡国身心憔悴,仓皇辞庙、听歌垂泪,是极写臣虏之辱。上下片的转折点是“几曾识干戈”。此句可理解为南唐君臣醉生梦死;还可理解为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根本不谙兵事。其追悔自责之意溢于言表。

      3、对词最后一句的理解

      词的最后几句追忆仓皇辞庙场景,感情极为沉痛,而苏轼曾有批评:“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深圳自考00536古代汉语押题资料
    下一篇:深圳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押题资料

    深圳自考课程培训

    深圳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